醉蓬莱·七夕和方南山
宋代吴文英词作
《醉蓬莱·七夕和方南山》是宋代词人吴文英所作的一首词。上片全是忆旧;下片忆少年事,记相思情。刻画了一位多情男子回忆少年时相聚的欢乐,表现眼前的孤独,倾诉一种相思之情,情意浓重。虽是和词,却写出了词人对遗妾的深情怀恋。此词以“骚体造境”手法借男女私情喻友朋情谊,并以切七夕。细节刻画,精微传神。
作品原文
醉蓬莱·七夕和方南山1
望碧天书断2,宝枕香留,泪痕盈袖。谁识秋娘3,比行云纤瘦。象尺熏炉4,翠针金缕5,记倚床同绣。月亸琼梳6,冰销粉汗,南花熏透7。
尽是当时,少年清梦,臂约痕深8,帕绡红皱。凭鹊传音9,恨语多轻漏。润玉留情10,沈郎无奈11,向柳阴期候。数曲催阑,双铺深掩12,风镮鸣兽13。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醉蓬莱:词牌名,又名“醉蓬莱慢”“雪月交光”“冰玉风月”“玉宇无尘”,计二体。此词九十七字,双调,前段十一句四仄韵,后段十二句四仄韵。七夕:农历七月七日,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吴文英词集中尚有七首“七夕”词。方南山:词人好友,生平不详。
2.望碧天书断:一本作“碧天书信断”。
3.秋娘:杜秋娘,后泛指美女。娘:一本作“娥”。
4.象尺熏炉:象牙做的尺子和熏香的香炉,为闺房生活用品,词中往往连类而及,作共列描绘。
5.金缕:金缕衣。唐宋贵族妇女时兴用金线在衣服上盘押各种花鸟图案,故称。
6.亸(duǒ):一本作“蝉”。下垂貌。
7.南花:岭南梅花。
8.臂约:啮臂盟约。此指热恋男女海誓山盟,私定婚约。
9.鹊:鹊桥。韩鄂《岁华纪丽》卷三引《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咒,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10.玉:指玉奴,即杨贵妃小名。润:指贵妃肌肤光润细腻。“润玉”代指苏姬。
11.沈郎:指沈约,有沈郎腰瘦之说。沈约曾写信给友人说,因老而病而腰瘦之状。此代指词人。
12.铺:金铺、铜铺。古代房门上的铺首,样式甚多,但大多为兽面者。
13.风镮(huán)鸣兽:古代门上的铺首为兽面,门环就衔在兽面上。镮,通“环”,圆形有孔可以贯穿的东西。
白话译文
抬头望青天,不见鸿雁传信到;低头嗅床中,卧枕尚遗伊人香,襟袖犹沾伊泪痕。虽离别而仍相思也。有哪一位还认识那像行云流水般纤细的“秋娘”呢?记得曾与“秋娘”两个人倚偎在床前,商量如何进行刺绣。绣架旁的几上用象牙制的直尺压着绣样,房中的熏炉内香气氤氲;绣架上还放着金针与彩色丝线,用以等待乞巧。记得天上的月牙儿像似一把晶莹的玉梳斜挂在空中,凉爽的秋夜收敛了她身上的香汗,南园中飘过来的花香也弥漫在绣房中。
过去那些年轻时代美好的回忆,现在只有到清秋梦中去寻觅了。但是伊人确实在你的臂上残留有因亲热而咬下的齿痕;在两人定情的丝帕上还保留着她的胭脂吻痕。你想嘱托喜鹊传递自己的相思情,可是又怕它叽叽喳喳的多嘴多舌,将只供你我俩知道的秘密轻易地泄露出去。“秋娘”曾经送给他一块暖玉作为定情物,而他也因为相思无奈,曾去柳荫下等候过她的倩影,冀希她能应约而至。但是约而不至,所以他只好隔墙清歌数曲,催促她现身,但是最终还是不见伊人,惟见紧闭的大门上衔环的铺首被秋风吹出嗡嗡的哀鸣声。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吴文英布衣终身,以幕僚、清客的身份曳裾豪门,在吴越一带辗转漂泊。他的一生,享受过爱情的欢乐,却更饱尝爱情失落的悲痛。根据他的词或显或晦的记述可以得知,吴文英曾在苏州、杭州各有一段情事,但最终却是苏姬生离、杭姬死别。与苏、杭二女的爱情悲剧,在吴文英的心灵上留下了永难愈合的创伤,他经常回味、咀嚼与她们悲欢聚散的种种琐事细节。在形影独吊的后半生,吴文英写了将近70首怀念苏杭二姬的恋情词,这些作品反复描写她们身上或遗物中留存的香味。这首词是吴文英在七夕忆姬酬赠方南山而作。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发端“望碧天书断”一韵,写相思之情,但从对方来写,此乃深一层写法。想象苏姬离去之后,在闺房内思念自己,“宝枕香留”刚刚起床,就仰首望碧天,盼望鸿雁捎书,但“书断”雁杳,无法传来情思,怎不令她“泪痕盈袖”。“ 谁识秋娘”一韵,言纤云弄巧的七夕之际,有谁知晓秋娘的内心情感。此韵承上韵,继续设想苏姬。“行云纤瘦”化用秦观《鹊桥仙》的“纤云弄巧”,切题中的“七夕”。“象尺熏炉”一韵,逆入,回忆两人共居时,苏姬在七夕之夜乞巧的情况:月夜下,摆上供桌,上放熏香炉、象牙尺、银针、丝线来乞巧。“倚床”倚靠坐榻。“月亸琼梳”一韵,继续回忆昔时情景:当时月光遍洒,照在苏姬的身上,头上的发髻微微垂下,南风吹来,粉汗消失,一幅冰清玉洁的柔美画面展现在眼前。此指和缓的南风,可以消除一切忧虑。词中用此典表达当时两人心情舒畅无忧。
过片“尽是当时”继续回忆当时两人的情爱之事。那时正值年轻热恋之时,两人啮臂盟约,海誓山盟,激动得连红丝手帕都被热泪弄皱了。此韵以人物的形态来表现内心情感,细致入微。“凭鹊传音”一韵,转笔写织女,一年一度凭喜鹊搭桥渡河与牛郎相会,有多少伤情恨别的话,难以述说。此韵写织女之事,实则为下韵苏姬之别作铺垫,同时也切题中“七夕”二字。“润玉留情”一韵,转笔写到与苏姬之别。言苏姬虽然有情,但自己已老而病矣,无奈之中任其离去。“向柳阴期候”写自己仍然希望苏姬归来,“期候”言热切等待之情,与集中之《惜黄花慢》的“梦翠翘(指苏姬),怨鸿(代苏姬的音讯)料过南谯”盼音讯相通之意相近。“数曲催阑”一韵,平出,写眼前,已是夜阑人静之际,歌舞已散,大门深掩,只有风动门环的声响在夜空回荡。此时风声环响,突出了七夕之夜的寂静与个人的无限寂寥之情。
这是一首七夕忆姬之作,开篇想象苏姬对自己的深情思念,写佳人起床之后就仰望碧空,盼望鸿雁传书,因“书断”而“泪痕盈袖”,表面是写爱姬因思念而悲伤,实际是自己无限感伤的一种流露。下片中“尽是当时,少年清梦,臂约痕深,帕绡红皱”几句极写二人从前海誓山盟的深情,曾经啮臂盟约,激动得热泪弄皱了红丝手帕,但往事如烟飘散,如今孤独憔悴,在夜阑人寂之时,歌舞散去,大门深掩,只有风吹门环的声响在夜空回荡,而这更加衬托出自身的孤寂。
名家点评
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徐育民:此词用语秾丽香艳,如“碧天”“宝枕”“香留”‘“象尺”“翠针金缕”“冰消粉汗”“帕绡红皱”“臂约痕深”等等,故清人陈锐曰:“好秾艳者学梦窗。”(《吴文英词新释辑评 》)
作者简介
吴文英(约1200年—约1272年),宋代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他原出翁姓,与翁元龙为亲兄弟,后出嗣吴氏。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侯门,结交权贵,流寓吴越,多居苏州。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为苏州仓台幕僚,淳祐间在吴潜幕府,景定后客荣王邸。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绵丽,措意深雅,守律精严,炼字炼句,又多自度腔,词上承温庭筠,近师周邦彦,在辛弃疾、姜夔词之外,自成一格。对南宋后期词的发展影响颇有影响;缺点是其词雕琢工丽,音律谐婉,然多数词意晦涩,题材狭窄。张炎批评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拆碎下来,不成片段。”(《词源》)。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将吴文英、辛弃疾、周邦彦、王沂孙列为宋词四大家。今存《梦窗词》甲、乙、丙、丁四稿,存词三百余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1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