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采(拼音:cǎi、cài)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用手摘取树上的果实或树叶,本义为摘取,由摘取转指采掘矿藏。“采”也引申为搜集、选择、采纳、取得等义。“采”又音cài,指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即采邑。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寀”,亦作“埰”。采摘的“采”曾分化出加注“扌”旁的“採”来表示,新中国成立后“寀”和“採”作为异体字并入了“采”字。
字源演变
会意字。图1是甲骨文的“采”字,甲骨文的“采”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像一只爪(实际表示手),下部像一株植物,植物的枝丫上有果实或叶片,这个字会意用手采摘植株上的果实或者叶片。金文(图3)的形体结构和甲骨文基本一致,上面表示一只手,下面表示一个植株,只是植株上缺少了果实或叶片。小篆(图5)的形体基于金文进行了笔画的整改,但上下部件的形体结构没有变化。隶书(图6)和楷书的结构也同前面的形体一致,只是笔画的平曲、点线有所变化。
“采”的本义应当作采摘讲。例如《诗经·周南·关雎》中所说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其中的“采”就是“采摘、摘取”的意思。采摘的结果是摘的东西汇聚到一起,因此“采”引申表示收集的意思。古代有专门到民间收集诗歌的习俗,称为“采诗”,由此还专门设置了采诗的官员,因此《汉书·艺文志》上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收集起来的东西会进行选择甄别,于是就引申出选择、选取的意思,例如“采纳”“采取”“博采众长”等中的“采”就是这个意思。古代表示动作的这个“采”后来变成了“採”,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採”被作为异体字并入了“采”字。
选择来的东西一多,就会有多种色彩。“采”又引申为“五彩”“彩色”。《孟子·梁惠王上》:“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大意是:还是您认为色彩不够您的眼睛看呢?在这个意义上后来在其右边增加一个“彡(shān)”旁,作为部首“彡”表示的意义往往与修饰有关,从而构成一个新的形声字“”。这个字现在仍用。而《汉书·货殖传》中“文采千匹”的“采”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之意。由“彩色”又引申为文章的辞藻,即今人所谓的“文采”。《九章·怀沙》:“众不知余之异采。”王逸注:“采,文采也。”大意是:众人不知道我奇异的文采。而人的表情的变化也和颜色一样具有多样性,因此就有了“神采奕奕”的说法。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近义辨析
采—彩
因为具有同源的关系,在古代汉语里,“采”“彩”往往可以通用。现代汉语将“采”“彩”二字的使用作了规范:
偏于有形的、有颜色的,用“彩”。如“剪彩”的“彩”是指彩绸,“彩排”的“彩”是指化妆,“挂彩”的“彩”是指负伤流的血,“中彩”的“彩”是指赌博或某种游戏中给得胜者的东西,“精彩”的“彩”是指表现展示出来愉悦心情的内容,“喝彩”的“彩”是指对精彩的部分叫的好,“丰富多彩”的“彩”是指种类,样式。
偏于比较抽象的精神、神情、神色、神态的,用“采”。如文采,风采、丰采、神采奕奕、无精打采、兴高采烈等。这里的“采”大都是可以感受而难于直观的。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仓宰切(cǎi)
捋取也。从木从爪。
说文解字注
“(采)捋取也”注:《大雅》曰:“捋采其刘。”《周南·芣苢》传曰:“采,取也。”又曰:“捋,取也。”是采、捋同训也。《诗》又多言“采采”,《卷耳》传曰:“采采,事采之也。”此谓上采训事,下采训取。而《芣苢》传曰:“采采,非一辞也。”《曹风》:“采采衣服”传曰:“采采,众多也。”《秦风》:“蒹葭采采。”传曰:“采采,犹萋萋也。”此三传义略同,皆谓可采者众也。凡文采之义本此。俗字手采作“採”,五采作“彩”,皆非古也。《释诂》曰:“采,事也。”此言假借,采、事同在一部也。
“从木,从爪”注:此与𥝩同意。𥝩之训曰:“禾成秀人所收也。”则𥝩亦可云:“木成文人所取也。”此采为五采字,而《毛诗》屡言“采采”与。仓宰切。
广韵
仓宰切,上海清 ‖ 采声之部(cǎi)
采,事也。又取也。亦姓,《风俗通》云:“汉有度辽将军采晧。”仓宰切。七。
採,取也。俗。
康熙字典
【酉集下】【釆部】采;部外笔画:0
《唐韵》仓宰切。《集韵》《韵会》此宰切,并音采。《说文》:捋取也。《诗·周南》:采采卷耳。朱注:采采,非一采也。
又择也。《礼·昏义》: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释文》:采,择也。疏:纳采者,谓采择之礼。《史记·秦始皇纪》: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班固《西都赋》:奚斯鲁颂,同见采于孔氏。
又采色。《书·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史记·项羽纪》: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又物采。《左传·隐五年》: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疏:取鸟兽之材以章明物色,采饰谓之为物。《文六年》:分之采物。疏:采物,谓采章物也。
又《鲁语》:天子大采朝日,少采夕月。注:大采,衮职也。少采,黼衣也。
又左思《蜀都赋》:符采彪炳。注:符采,玉横文也。
又事也。《史记·司马相如传》:使获燿日月之末光绝炎,以展采错事。注:采,官也。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者也。
又官也。《书·尧典》:帝曰:畴咨若予采。传:采,事也。马云:官也。《礼·明堂位》:九采之国。疏:各掌当州诸侯之事。
又采地。《礼·礼运》: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前汉·地理志》:大夫韩武子食采于韩原。
又饰也。《前汉·严助传》:乐失而淫,礼失而采。注:如淳曰:采,饰也。师古曰:采者,文过其实。
又墓地。扬子《方言》:冢,秦晋之闲谓之坟,或谓之采。注: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
又风采。《前汉·霍光金日磾传》: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左思《魏都赋》:极风采之异观。
又《诗·秦风》:蒹葭采采。传:采采,犹萋萋,盛也。
又《诗·曹风》:蜉蝣之翼,采采衣服。传:采采,众多也。朱注:采采,华饰也。谢灵运《缓歌行》:采采彤云浮。
又币也。《史记·周本纪》:召公奭赞采。注:正义曰:采,币也。
又诗篇名。《礼·玉藻》:趋以《采齐》,行以《肆夏》。
又姓。《风俗通》:汉度辽将军采皓。
又地名。《左传·僖八年》:晋里克帅师,败狄于采桑。注:平阳北屈县西南有采桑津。
又玉名。司马相如《上林赋》:晁采、琬琰,和氏出焉。注:晁采,玉名。
又木名。《史记·秦始皇纪》:尧舜采椽不刮。注:索隐曰:采,木名。即今之栎木也。
又草名。《博雅》:采,䆃采也。
又《韵会》《正韵》并仓代切,音菜。臣食邑。《周礼·天官·八则》注:公卿大夫采邑。音菜。《孟子》:元士受地视子男。注:所受采地之制。音菜。《前汉·食货志》注: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
又与菜同。《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注:舍采,谓舞者皆持芬香之采。郑康成曰:舍即释也,采读为菜。始入学,必舍菜,礼先师也。菜,蘋、蘩之属。
又《五音集韵》子苟切,音走。采取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爫”扁、小,“木”宽、大。“爫”居上居中,中间点在竖中线左侧。“木”,横笔在横中线;竖笔在竖中线左;撇、捺从横、竖相交处起笔,撇尖与捺脚齐平,略高于竖笔底部。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下表所列为“采摘”之“采”训读。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十贿.搜韵.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4 10:49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