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
养蚕工序
采桑(mulberry leaf picking),是养蚕的一个工序,也是一门技术。采桑常以叶色为主,叶位为副的“同色同位”方法进行选叶。每天采叶早晚两次,以早晨6-9时,傍晚4-6时为好。一般白天各次用叶都在早晨采,夜间和次日早晨用叶在傍晚采。
采叶方法
在树上选采绿中带黄的芽梢顶端自上而下第2至第3叶作为收蚁用叶,采嫩绿色的第3、4叶供1龄蚕吃,采将转浓绿色的第4、5叶供2龄蚕吃,采浓绿色的3眼叶(止芯叶)给3龄蚕吃。第4龄继续采3眼叶或伐条,第5龄继续伐条。
夏秋蚕期的桑树,不断生长桑叶,以致老嫩不一,采桑时用同色同位并加手触(桑叶软硬的触感),叶位一般比春期下1-3叶。夏蚕期1、2龄选采夏伐桑新条上的适熟叶,3龄以后开始疏芽,也可采用新条基部4-5片叶。还可采用春伐桑树的一部分叶。秋蚕期采叶方法,要摘叶留柄,保护腋芽
一、二龄用叶,边采边叠,叶柄叠叶柄,放于采叶篮内,盖上湿布,以防日晒风干。三龄用叶量较多,不必叠叶,采够叶后,及时送回贮好。
当气候干旱,桑叶含水量少,宜在早晨多采,反之,则傍晚多采。尽量不采雨叶。小蚕期采桑,可一边采,一边理成一叠叠放在蒲包或箩筐中,上盖湿布,防止萎凋。大蚕期采桑量多,要快采,轻装,尽可能缩短采桑时间。早晨应在露水干后采叶,下午应在傍晚阳光较弱、温度较低时进行,不采雨露叶和高温日晒叶,遇连续雨天需采水叶时,应晾干或擦干后再喂蚕儿。
历史文化
采桑,在中国上古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据考古发掘的丝麻织品实物标本,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约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古人已能纺制丝织品,则当时已有蚕桑之事,因此,“桑”与中国古人的物质生活和宗教信仰发生联系可能是非常早的。
古代流传着很多著名的“采桑”故事,主要是指下面四个采桑女的故事:
陈辨女者,陈国采桑之女也。晋大夫解君甫使于宋,道过陈,过采桑之女。止而戏之,……采桑之女乃为之歌曰:“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大夫乃服而释之。
齐宿瘤女者,初,齐闵王游东郭,百姓尽观,宿瘤女采桑如故。……王曰:“此奇女也”。娉迎之。
鲁秋洁妇者,鲁秋胡之妻也。既纳之五日,去而宦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其家,见路旁有美妇人方采桑而说之。下车谓曰:“力田不如逢年,力桑不如见国卿。今吾有金,愿以与夫人。”妇曰:“……夫子已矣,不愿人之金。”秋胡归家,使人呼其妇,乃向之采桑者也。
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以上四个故事,前三个见于由刘向整理的《列女传》,故事的流传当在春秋战国时期;后一个出自西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从它被作为汉乐府《陌上桑》的本事来看,其流传当与《陌上桑》诗作产生的年代大致相当。因这一故事与汉乐府《陌上桑》所写又不尽相同,故也可将以叙事为主的《陌上桑》视为同类故事之一。
参考资料
小蚕共育实用技术 .云南农业信息网.2009-08-10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4 13:58
目录
概述
采叶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