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城遗址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采菱城遗址,又称黄楚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黄楚、金鸡两村,总面积约498000平方米,为战国至汉代城址。
历史沿革
椐清光绪《桃源县志·疆域志·沿革》载:“古采菱城,在县东十五里,楚平王筑”。
1982年8月,常德市文物工作队会同桃源县文物专干进行了第一次调查并将调查情况上报,经湖南省文物专家实地考察后,定名采菱城。
1983、1984年,再次调查并试掘。采菱城址规模较宏伟,城内陶片堆积丰富,器类有绳纹陶鬲足、陶豆、灰陶筒瓦和灰陶排水管。经鉴定均属楚文化遗物,与《桃源县志》载“采菱城为楚平王筑”时代相吻合。
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桃源县文物局等相关单位业务人员,组成了采菱城遗址文物调查勘探队,对采菱城遗址所在区域开展了两次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分别对城内遗迹分布及城墙、城壕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了解。
遗址特点
综述
采菱城遗址东临沅江,北近白洋河,城址在平地稍隆的岗地上。遗址分为城址区和墓葬区。
城址区
城址呈长方形,坐西朝东,南北长约830米,东西宽约600米,护城河宽20~30米,总面积约0.34平方千米。现残存城墙11段,总长约1425米,高3~7米,厚7~9米。总面积约498000平方米。城垣为黄壤夯筑而成,沿城外围护城河遗迹清晰可见。城中央有较高台地,疑为宫殿遗址。西为墓葬区,先后发掘战国至西汉古墓100余座。采菱城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外轮廓可以看出有城墙,从航拍图看,古城西南部居民地破坏严重。城址中存在三条冲沟,分别为城中部、东南部以及东北部,且城墙存在水门。
墓葬区
墓葬区墓葬分布密集。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100米的范围内有大小古墓数百座,1984年9~10月,湖南省文物考古队在遗址以北约1.5千米的狮子山(狮虎岗)发掘战国至宋代墓葬70座。其中战国墓41座,西汉墓17座,宋墓1座,空墓11座。部分墓葬棺椁保存完好。
文物遗存
采菱城遗址城址区采集有夹砂红陶、夹砂灰陶和泥质红陶、泥质灰陶片,器类绳纹筒瓦,夹砂绳纹灰陶鬲足,绳纹灰陶排水管等遗物。墓葬区出土随葬器物597件,其中铜器47件、陶器524件、滑石器13件、漆器5件、料珠1颗、铁器7件、较为典型的器物有:铜剑、铜矛、铜戈、铜箭镞、铜镜、陶钫壶、陶钟、陶长颈壶、双耳圜底陶缸、陶鐎壶、陶井、陶鼎、陶敦、陶豆、陶簋、陶鬲、陶灶、泥金饼、陶熏炉等。
研究价值
采菱城遗址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对研究沅水中下游楚文化有较高价值。
保护措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采菱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保护范围:东至黄楚村上东湖东岸,南至金鸡村糯谷堰东南岸,西至金鸡村苏家堰西北岸,北至黄楚村下东湖北岸。
建设控制地带
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0米处。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采菱城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黄楚、金鸡两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采菱城遗址,路程约8.4千米,用时约18分钟。
参考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菱城遗址.常德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
桃源县采菱城遗址勘探调查收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8 17:3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