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史》是王国维创作的一篇文章。
作品原文
《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其字古文、篆文并作、从。”秦泰山刻石御史大夫之史,《说文》大、小徐二本皆如此作。案:古文中正之字作、、、、诸形,而“伯仲”之仲作,无作者,唯篆文始作。且中正,无形之物德,非可手持。然则史所从之中,果何物乎?吴氏大澂曰:“史象手执简形。”然与简形殊不类。江氏永《周礼疑义举要》云:“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狱讼之中’,皆谓簿书,犹今之案卷也。此中字之本义,故掌文书者谓之史,其字从又从中。又者,右手,以手持簿书也。吏字、事字皆有中字,天有司中星,后世有治中之官,皆取此义。”江氏以中为簿书,较吴氏以中为简者得之。简为一简,簿书则需众简。顾簿书何以云中?亦不能得其说。案《周礼·大史》职“凡射事饰中、舍筭”,《大射仪》“司射命释获者设中,大史释获。小臣师执中先首坐设之,东面退。大史实八筭于中,横委其余于中西。又释获者坐取中之八筭,改实八筭,兴执而俟。乃射,若中,则释获者每一个释一筭,上射于右,下射于左。若有余筭,则反委之。又取中之八筭,改实八筭于中,兴执而俟”云云。此即《大史》职所云“饰中、舍筭”之事。是中者,盛筭之器也。中之制度,《乡射记》云:“鹿中髤,前足跪,凿背容八筭。释获者奉之,先首。”又云:“君国中射则皮树中,于郊则闾中,于竟则虎中,大夫兕中,士鹿中。”是周时中制皆作兽形,有首有足,凿背容八筭,亦与字形不类。余疑中作兽形者,乃周末弥文之制,其初当如形,而于之上横凿空以立筭,达于下横,其中央一直,乃所以持之,且可建之于他器者也。考古者简与筭为一物。古之简策,最长者二尺四寸;其次二分取一,为一尺二寸;其次三分取一,为八寸;其次四分取一,为六寸。详见余《简牍检署考》。筭之制,亦有一尺二寸与六寸二种。射时所释之筭,长尺二寸;投壶筭长尺有二寸。《乡射记》“箭筹八十,长尺有握,握素”,注:“箭,筿也。筹,筭也。握,本所持处也。素,谓刊之也。刊本一肤。”贾疏云:“长尺复云有握。”则握在一尺之外,则此筹尺四寸矣。云刊本一肤者,《公羊传》僖三十一年:“肤寸而合。”何休云:“侧手为肤。”又《投壶》“室中五扶”,注云:“铺四指曰扶,案:《文选·应休琏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注引《尚书大传》曰:“扶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郑玄曰:“四指为扶。”是扶、肤一字。一指案寸。”皆谓布四指,一指一寸,四指则四寸。引之者,证握、肤为一,谓刊四寸也。所纪筭之长短,与《投壶》不同。疑《乡射记》以周八寸尺言,故为尺四寸。《投壶》以周十寸尺言,故为尺有二寸。犹《盐铁论》言“二尺四寸之律”,而《史记·酷吏传》言“三尺法”,《汉书·朱博传》言“三尺律令”,皆由于八寸尺与十寸尺之不同,其实一也。计历数之算则长六寸,《汉书·律历志》:“筭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说文解字》:“筭长六寸。”计历数者尺二寸与六寸皆与简策同制。故古筭、二字往往互相。《既夕礼》“主人之史请读赗,执筭,从柩东”,注:“古文筭皆作。”《老子》“善计者不用筹策”,意谓不用筹筭也。《史记·五帝本纪》“迎日推”,《集解》引晋灼曰:“,数也,迎数之也。”案:无数义。惟《说文解字》云:“算,数也。”则晋灼时本当作“迎日推筭”,又假筭为算也。汉荡阴令张迁碑:“八月民。”案:《后汉书·皇后纪》:“汉法常以八月算人。”是“八月民”即“八月算民”,亦以为算,是古筭、同物之证也。射时舍筭,既为史事,而他事用筭者,亦史之所掌。《周礼·冯相氏》、《保章氏》皆大史属官。《月令》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是计历数者史之事也。又古者筮多用以代蓍,《易·系辞传》言乾之策、坤之策,《士冠礼》“筮人执”,又周、秦诸书多言龟策,罕言蓍龟,、筭实一字。而古者卜筮亦史掌之,《少牢馈食礼》筮者为史,《左氏传》亦有筮史,是筮亦史事。筭与简策本是一物,又皆为史之所执,则盛筭之中,盖亦用以盛简。简之多者,自当编之为篇。若数在十简左右者,盛之于中,其用较便。《逸周书·尝麦解》:“宰乃承王中,升自客阶。作、执,从中,宰坐尊中于大正之前。”是中、二物相将,其为盛之器无疑。故当时簿书亦谓之中。《周礼·天府》“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小司寇》“以三刺断民狱讼之中”,又“登中于天府,乡士、遂士、方士狱讼成,士师受中”,《楚语》“左执鬼中”,盖均谓此物也。然则史字从又持,义为持书之人,与尹之从又持象笔形。者同意矣。
然则谓为盛之器,史之义不取诸持筭而取诸持,亦有说乎?曰有:持筭为史事者,正由持为史事故也。古者书皆史掌之,《书·金縢》:“史乃册祝。”《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又:“作册逸诰。”《顾命》:“大史秉书,由宾阶,御王册命。”《周礼·大史》:“掌建邦之六典,掌法掌则,凡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有约剂者藏之,以贰六官。六官之所登,大祭祀,戒及宿之日,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大会同朝觐,以书协礼事。及将币之日,执书以诏王。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大迁国抱法以前,大丧执法以莅劝防。遣之日读诔。”《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读礼法,史以书辨昭穆之俎簋。卿夫令之贰,以考政事,以逆会计。凡命诸侯及公卿大夫则册命之。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王制禄,则赞为之。以方出之。”《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御史》:“掌赞书。”《女史》:“掌书内令。”《聘礼》:“夕币,史读书展币。”又:“誓于其竟,史读书。”《觐礼》:“诸公奉箧服,加命书于其上,升自西阶,东面,大史是右,侯氏升,西面立,大史述命。”注:读王命书也。《既夕礼》:“主人之史请读赗。”又:“公史自西方东面,读遣卒命。”《曲礼》:“史载笔。”《王制》:“大史典礼,执简记奉讳恶”。《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祭统》:“史由君右执策命之。”《毛诗·静女传》:“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又周六官之属掌文书者,亦皆谓之史,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其字所从之中,自当为盛之器,此得由其职掌证之也。
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商以前,其官之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事,职也,从史,省声。”又:“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然殷人卜辞皆以史为事,是尚无事字。周初之器,如毛公鼎、番生敦二器,卿事作事,大史作史,始别为二字。然毛公鼎之事作,小子师敦之卿事作,师敦之啬事作,从中,上有斿,又持之,亦史之繁文,或省作,皆所以微与史之本字相别,其实犹是一字也。古之官名多由史出,殷、周间王室执政之官,经传作“卿士”,“是以为大夫卿士”,“谋及卿士”,又“卿士惟月”,“卿士邦君”,“降予卿士”,是殷、周间已有卿士之称。而毛公鼎、小子师敦、番生敦作“卿事”,殷虚卜辞作“卿史”,卷二第二十三叶,又卷四第二十一叶。是卿士本名史也。又天子、诸侯之执政通称“御事”,:“我友邦冢君御事。”:“大诰猷尔多邦,越尔御事。”又:“肆余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又:“我西土棐,徂邦君御事、小子。”:“王其效邦君越御事。”:“诰告庶殷越,自乃御事。”又:“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予旦以多子越御事。”:“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多以邦君、御事并称,盖谓诸侯之执政者也。而殷虚卜辞则称御史,卷四第二十八叶。是御事亦名史也。又古之六卿,谓之“六事”。司徒、司马、司空,谓之“三事”,又谓之“三有事”,谓之“三吏”,此皆大官之称事,若吏即称史者也。“有正有事”,又“兹乃允惟王正事之臣”,“立政立事”,“正”与“事”对文。长官谓之正,若政,庶官谓之事,此庶官之称事,即称史者也。史之本义为持书之人,引申而为大官及庶官之称,又引申而为职事之称。其后,三者各需专字,于是史、吏、事三字于小篆中截然有别,持书者谓之史,治人者谓之吏,职事谓之事。此盖出于秦、汉之际,而、之文尚不甚区别,由上文所征引者知之矣。【注】:以上为原文部分内容。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年12年3日生于浙江海宁,字静安,一字伯隅,晚号观堂,中国近代学术的开拓者,20世纪独步史坛的巨擘。其学淹博,几无涯略,举凡甲骨金文、钟鼎彝器、齐鲁封泥、汉魏碑刻、流沙坠简、敦煌写经、西北史地、宋元戏曲、版本目录、典籍校勘等领域,无不卓有建树,令人至今不敢望其项背。其所创立的以“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堪称史学研究之革命,至今为学界遵奉。1927年6月2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编者简介彭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学术研究部主任,京都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正大学客座教授,巴黎人文之家、台湾“中研院”文哲所等单位访问学者。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中华传统礼仪概要》、《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三礼研究入门》等。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奖、清华大学首届“十佳教师”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