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
重阳节
重九,是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别称,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重阳节延续年代久远,汉代是南北风俗习惯融合时期,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到全国,早在汉代的文献里重阳习俗已被文人提及。而到了魏晋以后,各种野史、笔记中对重阳节的记载相当丰富,可以说重阳节在当时已盛行于广大民间。此后则历代沿袭。
由来及历史
由来
中国的传统节日常常与人对自然时序的意识相联系。有研究认为,往上追溯,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对“大火”的祭祀。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而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人们在这个时节举行祭祀仪式来为之送行。重阳节的“九”,是阳中之阳,九月九,两个“九”相遇,按《易经》中的六十四卦说,每卦六爻,爻分阴阳,阴爻是六,阳爻是九,九月九是两个九,所以叫重阳。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称重阳,也称重九。重九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
历史背景
据史料考证,重九节始于远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明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客岁重九,余既为袁公伯应(袁可立子)制仪小引,以专门名家相勗矣。”描述岁岁重阳是一个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阻挡,同时又表达了尊老爱老的中华美德。
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七月半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风俗发展
重阳节,除了是传统佳节,还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最尊,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我国政府于1989年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重阳节又成为了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19:34
目录
概述
由来及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