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
2009年11月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是2009年11月1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传正。
内容简介
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是作者20余年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学术总结,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及其应用的基本体系。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地质灾害系统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与预警预报、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应急处置和地质灾害防治公共管理等。下篇介绍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涉及的变形破坏机制分析、稳定性评价、工程方案优化、施工反馈研究、现场模拟试验、稳定性校核计算和多年监测数据评价工程治理效果等。
本书可供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工程建设地质安全评价和土地规划利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政府官员和高等学校师生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刘传正,男,1961年生,1983、1986年先后在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获得工程地质专业学士、硕士学位,1992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1月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副总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灾害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5部,合著6部。5部专著是:环境工程地质学导论,1995,地质出版社;地质灾害勘查指南,2000,地质出版社(2008年第3次印刷);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2007,地质出版社;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2009,科学出版社;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2009,地质出版社。 主要学术成就有:初步建立了重大工程选址的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安全岛”多级逼近与优选理论(1992)和环境工程地质学理论体系(1995);提出了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三维开裂变形破坏机制及防治工程目标函数,并设计了煤层采空区防治工程,跟踪开展了防治工程效果研究(1993~2006);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创建了区域地质灾害“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四度”递进分析理论方法,并在三峡库区和四川雅安等地进行了应用(2003);从合理利用地质环境的角度初步提出了工程建设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功能区划、容量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的学术思想(2005)。综合吸收美国旧金山和中国香港经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四川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2001,2004);提出了地质灾害隐式统计(临界降雨量)、显式统计和动力模式区域预警原理,隐式统计和显式统计方法是2003年以来基于气象因素的全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预报和多个省(自治区)开展类似工作的理论依据(2003,2007);针对长江三峡复杂斜坡建立了“复合堆积体”概念,认为古川江与古峡江东西贯通形成统一的长江是一个重大地质事件,是三峡库段大型复杂斜坡形成的根本动因的科学认识(2000,2005);提出并系统研究了长江三峡“巴东复杂斜坡系统”及其“重力成因论”(2006);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论证设计、应急响应和群测群防的一系列技术工作原则(1995,2000,2006)。
图书目录
前言
上篇 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方法
下篇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6 08:23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