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
科研机构
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37年,是三峡库区规模最大、研究门类最齐、获得成果最多、辐射区域最广的综合性、公益性正处级研究机构。1983年被四川省确定为全省“五大农业综合科研所”之一,1996年被农业部授予“合格研究所”称号;2006年农业部对全国包括国(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在内的1077个农业科研单位综合实力进行评估,本院排名169位,在重庆市的近20个所中排名第三位。随着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历经 6次更名,于2008年 5月更为现名。是重庆市文明单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油菜”、“甘薯”三个综合试验站建设的技术依托单位。
研究方向
主要围绕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材料创新与新品种培育、作物耕作与栽培、作物有害生物防治、土壤及农业化学、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物技术及应用、种子繁育与加工、农产品研发及蚕桑研究等13个专业研究方向开展公益性、基础性、应用性科学研究。
发展历史
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37年,于2020年经重庆市编制委员会批准成建制划转重庆三峡学院管理,是三峡库区规模最大、研究门类最齐、获得成果最多、辐射区域最广的综合性、公益性一类正处级研究机构。
科研条件
建有温控试验大棚近2万平方米,拥有各类仪器设备240余台(件),具有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保存与育种利用、作物抗逆性研究、分子育种、特色植物种子种苗快繁、作物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广、农作物品种测试评价、特性鉴定和农药质量检测等能力。
科研成就
承担并完成国家、省(市)、区(地、市)各类科研项目630项,选育出水稻、玉米、小麦、甘薯、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新品种298个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其中国审(鉴)品种8个,国家登记品种38个,这些品种在川、渝、黔、滇、鄂、陕、湘等十多个省(市)累计推广面积6.4亿余亩,创社会经济效益141亿余元;获各级科技成果奖265项,其中省部级一、二等奖47项;发表和获奖学术论文1247篇,著作20余部。
人才培养
选派国家、重庆市、各区科技特派员471人次,通过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油菜”、“甘薯”综合试验站平台等,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发放技术资料35万余份;常年示范带动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60余项。
机构领导
杨梅 党委书记 院长
廖淑梅 党委副书记 副院长
李智念 党委委员 副院长
戚文华 党委委员 副院长
王航 党委委员 纪委书记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蚕桑产业团队被命名为“重庆市巾帼文明岗”。
研究人员
全院有在职职工10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3人,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职称(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21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重庆市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2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2人,重庆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个人1人,万州区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万州平湖英才3人,硕士生导师21人。博士3人,硕士30人。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2024-02-09
现任领导.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2024-02-09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8 10:17
目录
概述
研究方向
发展历史
科研条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