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之眼
范稳创作长篇小说
《重庆之眼》是作家范稳创作的抗战题材长篇小说,首发于《人民文学》2017年第3期。
内容简介
该小说以“重庆大轰炸”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蔺珮瑶、刘云翔、邓子儒之间的旷世爱情与婚姻家庭生活,以及“重庆大轰炸”受害者原告团赴日民间索赔、控诉侵略者战争罪行的故事;全景式再现了“重庆大轰炸”这段震惊中外的悲壮历史。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2015年,为创作《重庆之眼》,范稳专程从云南来到重庆驻扎采访、搜集资料和体验重庆城市生活,寻找抗战时期的市井百态以及这个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期间四处奔波采访“重庆大轰炸”见证人和受害者,取得大量珍贵的一手材料。
这一年,在重庆出版集团的支持下,范稳住进了渝北的一个小区里,查阅资料、采访、写作。整整耗时一年,其间五易其稿,范稳最终完成了《重庆之眼》。
人物介绍
蔺珮瑶
女主人公蔺珮瑶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乱世佳人,其沧桑巨变的人生更多的是一个女人青年时被两个男人所爱的幸福与烦恼,是中、老年家道中落后抚养四个子女自食其力、安享晚年的快乐与无奈。作为重庆市沙坪坝区区长蔺孝廉的颇具江湖侠气、爱慕虚荣的幺女,她总是特立独行,做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邓子儒死后,她生命不息、索赔不止,发出了“我只是要告诉你们,一个女人一生的爱,被你们的轰炸毁灭了!重庆大轰炸这一段血泪史,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你们可以刻意抹杀,假装忘记。但请记住: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历史的证言;我们死去,证言留下”振聋发聩的铮铮誓言。
刘海
蔺珮瑶的初恋恋人,他们在南渝中学读高中时就相互欣赏、两情相悦,演绎着“生死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青春浪漫。因为门不当户不对,他为了爱情心甘情愿被装入猪笼沉过嘉陵江。在蔺孝廉的威逼下毅然离开恋人,传闻他在一次江难中丧生,实则远赴了抗日前线。后来,刘海改名为刘云翔成为空军战斗英雄后遇到了蔺珮瑶,作了如下自我介绍:“请不要称我为大英雄,我叫刘云翔,刘备的刘、云天的云,翱翔的翔。这是我现在的名字,也是我战死后的名字。”此话自然是特意说给蔺珮瑶听的,你过去的刘海哥已经死了,现在的刘云翔也随时会战死;表面上是想与蔺珮瑶一刀两断,实质是刘云翔无法忘怀的另类表达。
邓子儒
邓子儒是号称“邓半城”的重庆商界老大、江湖老大邓玄远的独子,作为一名具有浓郁爱国主义的重庆儒商、重庆大学法律系的高材生,他有切肤至骨的苦难,有一辈子无法愈合的战争创伤。在传闻刘海在一次江难中丧生蔺珮瑶心死后,他用捐赠飞机支持抗日义举逐渐打动蔺珮瑶的心,进而喜定良缘抱得美人归。当炸弹从天而降把一切炸得支离破碎后,他继承父亲遗志成为商界大佬,勇挑重担想方设法做大邓氏家族生意,在生活中处处让着忍着爱着蔺珮瑶,是一个胸襟开阔的丈夫。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在日机长达6年多的无差别轰炸下,市民龙舟赛面对敌机扫射仍以旗为枪击鼓竞渡,“雾都话剧”在残垣断壁的大剧院旁照常排练上演……作品生动展现了主人公蔺珮瑶、刘云翔、邓子儒在战争中的苦难经历和旷世爱情。《重庆之眼》既深切回望了历史上重庆大轰炸中震惊中外的战争苦难,又对日本掩盖战争暴行的丑陋行径作了深刻审思。
《重庆之眼》以浓郁的爱国主义为底色,无论是赛龙舟、演话剧,还是大隧道惨案以及最后的审判,在小说中任何一个重要的时间和事件结点上,作者所看重并着力表现的都不是愤懑悲伤,而是一个古老而日新的民族藐视一切苦难,在任何挫折和损毁面前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硬气与正气。
结合21世纪中国民间方兴未艾的对日战争损害索赔活动,描绘了“重庆大轰炸”期间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反映了二战结束半个多世纪后中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坚守,以及维权意识的觉醒。该小说还意在通过一群“重庆大轰炸”中战争受害者的经历,探讨战后历史遗留问题的症结所在,日本政府为什么不反思认罪,中国战争受害者的勇气、尊严如何得到社会的认同和理解等问题。
艺术特色
叙事重点的选择
作者在文本创造的过程中,立足于“重庆大轰炸”事件背景之下,相比于其他抗战类型的文本小说将写作重点放在对日军的残酷行径下,作者将叙事重点放在了重庆居民遭遇轰炸下仍旧不屈不挠,敢于斗争的抗争精神之上。《重庆之眼》不仅通过对国内人物的生活状态的刻画来表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抗争精神,如市民龙舟赛中,面对日军长达数年的战略轰炸,仍旧挥舞手中旗杆面对空中战斗机的扫射击鼓竞渡,雾都话剧表演团在已是残垣断壁的剧院外依旧认真地排练着,在高度紧张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重庆居民依然对生活包含激情,充满着希望;此外,作者还另辟蹊径描写了日本国内的反战人员的抗争行为,采用新颖的写作视角表达了日方国内对于战争行径的厌恶与反对。
叙事角度的安排
《重庆之眼》突破了以往以单个人物视角的叙事方式,各个事件的发展既有着本身清晰的叙事脉络,同时各个事件又可以有机串联起来。《重庆之眼》不乏对大场面如龙舟赛、话剧团排练、隧道惨案等重要时间节点中大事件的刻画,本身龙舟比赛和排练表演等项目应该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可恰逢日军敌机的突袭,两种强烈的氛围反差在读者头脑中营造出一种奇特的画面,让读者在情景交融中感受到小人物与大事件的细微关联,反思日本侵略的残酷。另一方面,文中也有对小的事件节点上的细节描写,如大审判来临时人们脸上细微的表情变化和心理描写,让全文在浓郁的爱国基调下批判了日军侵略者的不耻行径和重庆居民内心强大的精神力量,浑身散发出的一身硬气,展现出较强的艺术张力。
写作亮点的分析
国际反法西斯题材创作很多,但以往抗日题材类小说往往着眼于反侵略这一点,缺乏了一定的人性反思和深度。《重庆之眼》则是在做了全方面的实地考察后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精神乃至文化都花费了大量笔墨进行描写,这在近几年的抗日题材中的小说中实属罕见。饱经创伤的城市却没有摧毁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态度,例如文中有一位穿着旗袍的女士站在已被炮弹炸毁的剧院门口,手中拿着残缺的镜子正在化妆,不远处躺着发黑的尸体。而小姐却反讽到:“剧院被毁了正好,赶着我愁着看剧院还要买票排队呢。”文中类似于此类的俏皮话还有很多,反映出了当地居民对内心苦闷的宣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彰显了作者的人性情怀和社会担当。
作品影响
获奖记录
2018年4月23日,该小说入选“2017中国好书”图书书目。
作品评价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现代文学馆馆长、评论家吴义勤:范稳的长篇新作《重庆之眼》,既是对中华民族宏大悲壮历史的再现与致敬,又是对历史巨变中个体生命的凝视与抚摸,浩然正气、民族大义与个体灵魂的伤痛并存,爱与恨、实与虚、残酷与诗意、反思与抒情相结合,构成了小说巨大的思想、情感与艺术张力。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胡平:抗战题材创作是国际反法西斯题材创作的一部分,过去我们对于此类题材的创作较弱,写抗战时,往往着重表现反侵略这一主题,缺乏人性深度。因此,范稳的《重庆之眼》意义重大。
中国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吴秉杰:《重庆之眼》对民族的心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都作了深入书写,非常有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与以往抗战小说不同的是,《重庆之眼》中有大事件、大轰炸、大人物、大活动,也有很多小细节、小人物、小情感。“这种反差与小说中人物的家国情怀和个人命运相连,让人们看到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和非正义性,这在近年来的作品中并不多见。”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范稳,1962年11月生于四川,1985年毕业于重庆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中文系,同年到云南工作,现居昆明,供职于云南省作家协会,国家一级作家。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已发表各类题材、体裁的文学作品500余万字。代表作为反映西藏百年历史的“藏地三部曲”——《水乳大地》《悲悯大地》《大地雅歌》。其中《水乳大地》已翻译成法文出版,《悲悯大地》翻译成英文出版,另有作品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等。此为作者继《吾血吾土》之后反映抗战历史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曾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第七、第八、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第八、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十月》创刊35年影响力作品,《当代》杂志长篇小说年度奖,第四届《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等多项国内重要文学奖。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1 11:11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