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5~1663)
南学派代表人物,土佐藩藩臣。曾师从谷时中习朱子学,大力宣扬南学派思想。作为土佐藩家老,为确保藩财政的良性运作,积极整治水利,改修港湾,使生产得到发展。由于独断专行而招致反对,辞官。有《室户港记》。
人物简介
野中兼山是土佐藩二十四万石的第一代藩主
山内一丰的妹妹阿合的孙子,出生于元和元年(1615)。是生父的同母异父弟弟、土佐藩俸禄为五千七百石的藩士野中直继的养子,宽永八年(1631)年十七岁时成为家老,在职位上工作了三十三个年。
土佐藩概况
根据《长宗我部检地账》的记载,土佐藩面约为二万四千町步(一町步=一平方町,约合9920平方米),水田很少,山药都被旱田和房屋占满,所以产米量不足。野中大力进行新田开放,修筑引水渠,为了将土佐的特产木材运往港口而改修河道。同时为了海产品增收,建设渔场,为了修筑港口和防止堤岸砂石垮塌还积极地植树造林。
野中的奋斗
因新田开发的需要,野中将长宗我部的遗臣,享受农民待遇的
一领具足提拔为乡士,负责税款征收。但是从六百人中能成为藩官员的只有有限的几个,大部分都只限于庄屋、村官。然而野中积极任用人才的行为使得领民的忠心和干劲高涨起来。
为了确定藩财政,全力进行农民管理,实行物产专卖制。对农民的管理以儒教道德为基础,多次发布
内容极其细致的布告进行约束,防止乱砍破坏森林,对土特产鲣鱼干、纸进行统一管理。
另外,将
茶、漆、
油菜作为专卖品进行收购,再专卖出去获得
利益。在野中的努力下,使得土佐藩一跃成为当时强藩。
凄惨的结局
野中的改革自然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宽文三年(1663年)七月,反对野中的谱代重臣们集结起来,向三代藩主
山内忠丰提交弹劾书。野中表明辞意后退职,三个月后突然死亡。享年四十九岁。反对派进一步将野中家族定罪,全体男性无一存活,活下来的人则过上了长达四十年的流亡生活。
土佐藩藩史
土佐藩一带过去在战国时代末期是由
长宗我部氏(氏:家族的意思)所统治。庆长5年(1600年)的关原之战时,长宗我部盛亲以西军身份参战,战后遭贬并去除领地权力,改由山内一丰接替,山内一丰是德川家康的爱将,原有的领地是远江国的挂川城(现在的静冈县挂川市附近),挂川的石高(领地的谷物年产量,是衡量受封赏赐多寡的量化依据)为6.9万石,改封土佐国则拥有20万石,获得大幅提升,如此山内氏一直统领该地到明治时代为止。
领主的家族姓氏虽然替换了,但由于土佐过去施行一领具足制度所以有许多
长宗我部氏的旧臣,为了防止旧臣抗拒新统领,高知城内的核心高层为山内系的武士(藩士、上士),而旧臣则被打入外围低层(乡士、下士),这种双层性的治理结构使上下少有往来互动,一直到幕府末年才有了中层接续性。
一开始,山内一丰先在长宗我部氏的旧城:浦戸城发展城下町及沿海狭窄地区,此处成为今日高知市市中心与城外商店街,而藩政的确立大体是从第2代的山内忠义开始,山内忠义采行野中兼山的新田开发政策,然第3代的山内忠丰继任后,过往不满野中兼山过度强严的政敌对其提出弹劾因而失势,之后身故。
土佐藩的财政一直到
江户时代的中期才逐渐安定。宝历期(1751年 - 1764年)之后因农民拒缴重税、高利贷而发起一揆(团结的意思,指农民武装起义、武装暴动)使人民向外地逃散,财政因而动摇。
之后,第9代的山内丰雍提倡以节俭朴素为主的藩政改革(天明的改革)使藩政稍有好转,然而到了第13代的山内丰熙因为任用“おこぜ组”的马渊嘉平,以其为中心的改革派来进行藩政改革,但结果失败。
到了幕府末年,第15代的山内丰信(山内容堂)上任,他任用吉田东洋(佐幕派)来进行强势的藩政改革,但此举受到保守派门阀(攘夷派)与乡士的反感,而安政大狱时山内容堂被下令闭门隐居,这时以武市瑞山为首的土佐勤王党暗杀了吉田东洋,之后山内容堂重新掌政对勤王党展开报复,将武市瑞山(藩士)及相关党员进行处决,其中武市瑞山被赐予切腹,经此镇压后勤王党因而解散。此外,吉田东洋门下的后藤象二郎(藩士)、干退助(之后改名为板垣退助)(藩士)、岩崎弥太郎(浪人、三菱财阀创办人)等都成为明治时代的代表人物,还有武市瑞山的知己乡士:坂本龙马及中冈慎太郎也都是杰出人物。
最后,由坂本龙马最先发想出大政奉还构想,之后由后藤象二郎透过前土佐藩主山内容堂向第15代的幕府大将军:德川庆喜提劝,此后结束德川幕府时代,在这个时代转换中土佐藩成为关键性的一角,与另外三个关键影响性的藩合称“萨长土肥”,即是指萨摩藩、长州藩、土佐藩、以及肥前藩。
明治4年(1871年)开始实施“废藩置县”政策,土佐藩被改为高知县,而山内家族在明治17年(1884年)被受封为华族令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