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禾
野生水稻
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黄冲、三家村一带,历史上曾大量出现野生水稻,在黄冲俗称为“野生禾”或“野禾”。野生禾分布在山涧周围和石隙之间,米粒粗大,米腰中有一条暗红色的细线,较为特别,因此称“红腰米”。
基本信息
黄冲流传下来一首描述野生禾的民谣(黄社俭口述):“乌唔似乌茭(似乌茭又不像乌茭),兰树又冇距多,(兰花又没长这么多) 禾树冇距婆娑(水稻不及繁茂扶疏)。”
歌中没有一字出现“野生禾”这个“谜底”。从意思上可知,野生禾要比乌茭的枝形小,比兰花长的数量多,比普通禾稻长得浓密。南方人叫茭白为乌茭,即古人所称“菰”,在唐代以前,它作为粮食作物栽培,今作为蔬菜,崖门镇过去也有种植。
历史由来
700多年前,这一带发生了宋元崖门海战,南宋行朝驻跸银洲湖对面的崖山,崖西这边也有驻军。民间流传有此地的红腰米曾供宋帝所食的故事,这野生稻粒嘉名为“红腰御米”。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载:
“崖门内有村曰‘三家村’,涧中有自生禾,粒长而白,有一红腰,传为御米,宋帝昺之所食。”
又据黄冲旧族谱记载,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下令第二次迁海移界,黄冲列入界内,越界者格杀勿论。文兴祖长房黄洪玑已迁出县城,次年“回乡贪食野禾被兵杀死”。他的儿子黄树广“因迁移次年随父回村谋食野禾赡命,被兵捉去”。还有十五世祖黄耀世“迁移收野禾杀死”。可见,野生禾曾为当地村民饥荒时果腹“赡命”(赡身养命),是大自然所赐恩物。
今有人作文章说,这可见是当时此地野生稻很多,连军队也为掠取资源而出动看守。这是对旧族谱的误读,清军驻扎是因为其时正执行“迁海令”,布下五里一墩(碉楼)、十里一台(烽火台),越界立杀。
可惜,不知什么时候起这种野生水稻绝迹了。
参考资料
.`.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06 11:47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历史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