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天尺属
仙人掌科下的一属
量天尺属(学名:Hylocereus.Britton.&.Rose)是仙人掌科下一个属,攀援肉质灌木,有多数分枝和气根。叶不存在。花单生于枝侧的小窠上,无梗,两性,通常大型,漏斗状,于夜间开放,白色或略具红晕。浆果球形、椭圆球形或卵球形,通常红色。
形态特征
攀援肉质灌木,有多数分枝和气根。分枝延伸,具3个角、棱或翅状棱,节缢缩;小窠生于角、棱边缘凹缺处,有1至少数粗短的硬刺,幼苗的小窠常具刚毛状刺。叶不存在。
花单生于枝侧的小窠上,无梗,两性,通常大型,漏斗状,于夜间开放,白色或略具红晕;花托与子房合生,上部延伸成长的花托筒,外面覆以多数叶状鳞片,小窠腋生,无刺和毛,稀具刚毛;花被片多数,螺旋状聚生于花托筒上部;外轮花被片细长,萼片状,常反曲;内轮花被片较宽,花瓣状,开展;雄蕊多数,着生于花托筒内面及喉部;子房下位,1室,侧膜胎座;花柱圆柱形;柱头20-24,线形至狭线形,不分裂或二歧式分裂,先端长渐尖,开展。
浆果球形、椭圆球形或卵球形,通常红色,疏生或密生鳞片,腋生小窠无刺和毛,稀具刚毛,鳞片脱落后常留下突出的残基。种子多数,卵形至肾形,黑色,有光泽,平滑或略具纹饰;胚弯曲;子叶卵形,基部加厚,肉质。
属名模式:多刺量天尺Hylocereustriangularis(Linn.)Britt.etRose(CactustriangularisLinn.)
分布范围
量天尺原产美洲墨西哥至巴西一带,是典型的热带植物,适于高湿、高温及半阴环境。英文名字为 nightblooming. cereus,可译为“夜间开花的仙人掌”。多分布在中美洲至南美洲北部。
生长习性
量天尺喜光,较耐旱,不耐阴,怕浸渍。其种植地应选在日照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块。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方便其攀援,可选取庭院石墙边,或石山脚下的石头旁,石窝间种植。它可在多种土壤中生长,但以石灰性壤土最为适宜。因此,应选择在土壤通透性好,有机质含量较多,不积水而能保持湿润的石灰性壤土种植。
繁殖方法
采用扦插繁殖。一般先取开花量大,花朵大的单株枝茎繁殖。从被选中的植株上,切取一段30厘米长的茎段,放在阴凉处一个星期左右,伤口愈合后郎可扦插。全年均可进行。但以春季最为适宜。种植前,按株行距为3x4米,挖直径、深均为30厘米的定植坑。每坑施放适量沤熟的猪、牛粪、草木灰或磷肥0.25公斤、有机质3~5公斤混合后作基肥。将基肥与土拌匀后填土回坑,作成高出地面约20厘米的土墩。种植时,茎段切面切忌直接与泥土接触,要斜放在用碎石块、木屑、蔗渣或稻草混合的有机质纤维物做成的介质上。每坑放碎石块,有机质纤维物质介质各1~2.5公斤。插植时,每坑均匀分布.斜插2~3枝。
栽培技术
定植后坑内施放的木屑、蔗渣、稻草等介质要保持湿润,但不要积水,以利生根和防止烂根。旁边如无供其攀爬物的,应搭架或砌石供其攀爬,搭架时,可用竹、木条或水泥杆在行与行之间打桩,再用铁线牵拉搭成棚架,架高1~1.5米,宽2~3米。种在石头旁或墙边,已有物体供其攀爬的,可不搭架。在生长期,每年春、秋、冬季各施一次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蔗渣、稻草和复合肥混合施用最为理想。每次每坑施放蔗渣、稻草等2~3公斤,复合肥0.1~0.25公斤。施肥时,要把肥料施放在植株周围,以利量天尺气根吸收养分。进人产花期的植株,每年春季可喷一次200PPM的多效唑加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间隔2个星期左右,再喷一次50PPM乙稀利和0.2~0.3%磷酸二氢钾加0.1%尿素混合液,利于提高花的产量。
主要价值
其茎有舒筋活络,解毒之功效。外用可治骨折、腮腺炎、疮肿等。茎还是仙人球、蟹瓜兰等肉质花卉植物嫁接用的好砧木。花具有清火、润肺、止咳的功效,对肺结核、支气管炎、淋巴结核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花可鲜、干炒、煲汤当菜食用,晒干的花还可作茶泡水喝。
下级分类
量天尺(Hylocereus.undatus.Britt.et.Rose)
攀援肉质灌木,长3-15米,具气根。分枝多数,延伸,具3角或棱,长0.2-0.5米,宽3-8厘米,棱常翅状,边缘波状或圆齿状,深绿色至淡蓝绿色,无毛,老枝边缘常胼胀状,淡褐色,骨质;小窠沿棱排列,相距3-5厘米,直径约2毫米。
每小窠具1-3根开展的硬刺;刺锥形,长2-5(-10)毫米,灰褐色至黑色。花漏斗状,长25-30厘米,直径15-25厘米,于夜间开放;花托及花托筒密被淡绿色或黄绿色鳞片,鳞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2-5厘米,宽0.7-1厘米;萼状花被片黄绿色,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0-15厘米,宽0.3-0.7厘米,先端渐尖,有短尖头,边缘全缘,通常反曲;瓣状花被片白色,长圆状倒披针形,长12-15厘米,宽4-5.5厘米,先端急尖,具1芒尖,边缘全缘或啮蚀状,开展。
花丝黄白色,长5-7.5厘米;花药长4.5-5毫米,淡黄色;花柱黄白色,长17.5-20厘米,直径6-7.5毫米;柱头20-24,线形,长3-3.3毫米,先端长渐尖,开展,黄白色。浆果红色,长球形,长7-12厘米,直径5-10厘米,果脐小,果肉白色。种子倒卵形,长2毫米,宽1毫米,厚0.8毫米,黑色,种脐小。花期7-12月。
分布中美洲至南美洲北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在夏威夷、澳大利亚东部逸为野生;中国于1645年引种,各地常见栽培,在福建(南部)、广东(南部)、海南、台湾以及广西(西南部)逸为野生,藉气根攀援于树干、岩石或墙上,海拔3-300米。选A.H.Haworth(1830)根据引自中国的欧洲栽培植物描述(N.L.BrittonetJ.N.Rose,1920)
本种分枝扦插容易成活,常作嫁接蟹爪属Schlumbergera,仙人棒属Rhipsalis和多种仙人球的砧木,花可作蔬菜,浆果可食,商品名“火龙果”。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2 06:1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