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论,即指有关量之研究。梵语prama^n!a 之语义,可解作 prama^(正知)与 ana(作具),故量论即表示获得正确知识之方法,及藉此方法所获知之结果。量之研究分为知识论与论理学两方面,知识论系讨论知识之起源、种类、性质,及其相互之关系等;论理学则研究论证之形式、过程等。于古代印度哲学诸派中,正理学派即以量之研究为主题,其‘正理’之名,梵语为 nya^ya,意谓‘以量为探究对象者’。然量之研究并不限于正理学派,亦包含于其他各学派之学说体系中。佛教之因明即相当于此。
量,梵语prama^n!a 之意译。量论,即指有关量之研究。梵语prama^n!a 之语义,可解作 prama^(正知)与 ana(作具),故量论即表示获得正确知识之方法,及藉此方法所获知之结果。量之研究分为知识论与论理学两方面,知识论系讨论知识之起源、种类、性质,及其相互之关系等;论理学则研究论证之形式、过程等。于古代印度哲学诸派中,正理学派即以量之研究为主题,其‘正理’之名,梵语为 nya^ya,意谓‘以量为探究对象者’。然量之研究并不限于正理学派,亦包含于其他各学派之学说体系中。佛教之
因明即相当于此。
于因明中,量论不仅包含论理学,亦包含
知识论。于古因明中,量论仅为佛教体系之一部分;而新因明之创始者陈那则进一步扩充量论之意义,陈那于其量论之代表作‘集量论’(梵Prama^n!a -samuccaya )之归敬偈中,即赞叹如来为‘量之体现者’(梵prama^n!a -bhu^ta ),可知陈那之意,概以量论为佛教之本义。陈那之后,继承此一学统者,有法称、法上等大论师,此即佛教论理学派。
量论在探究‘确立正知之作具’上,最重要即考察量者、所量、量果(又称量知)等三要素。量之种类,于印度各教派中看法不一,统括之,共有现量、比量、圣教量、譬喻量、义准量、无体量、随生量、想定量、传承量、身振量等十量诸说,其中佛教自古即用现量、比量、圣教量、譬喻量等四量,而佛教内之古因明则采现、比、圣教三量,至强调论理主义之新因明,则仅用现、比二量。现量表示直接之知觉知识,比量为考察合理推理以作为论据关键之演绎知识,佛教新因明即以此现、比二量为基础,而发展其体系完整严密之论证法,蔚成东方哲学思想中一枝独秀之知识论、论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