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雀
燕雀科丝雀属鸟类
金丝雀(学名:Serinus canaria)是燕雀科、丝雀属鸟类,又称为芙蓉鸟、玉鸟、白燕。体重15-20克。身长12.5厘米。翼展20-23厘米。体金丝雀翅膀很短,翅尖为圆形,尤其适合在狭小的空间里飞行,比如它们故乡的松林中。尾羽短小笔直,有助于在空中保持平衡和控制方向。形较麻雀瘦小,野生种群外形更像野鹀。没有经过选择性繁殖的、自然生育的雄性金丝往往头部和下体呈黄色,上体呈灰绿色。经人工饲养培育后,羽色变化较多,有黄、白、绿、橘红、古铜色。
动物学史
别称来源:金丝雀又名加那利雀,有此名字是因为人们最早在加那利群岛发现该物种。
形态特征
成鸟特征
体量:体重15-20克。体长12-14厘米。翼展20-23厘米。
翅膀:金丝雀翅膀很短,翅尖为圆形,尤其适合在狭小的空间里飞行,比如它们故乡的松林中。
尾:尾羽短小笔直,有助于在空中保持平衡和控制方向。
身体:体型较麻雀细瘦但较麻雀细长。身体的羽毛,原种似中国的鹇类。没有经过选择性繁殖的、自然生育的雄性金丝往往头部和下体呈黄色,上体呈灰绿色。经人工培育出现了黄色、白色、绿色、橘红色、古铜色等羽色,叫声也比原种好听。
雌雄鉴别
刚出窝的金丝雀幼鸟,两性与实务相同,单从外观难以鉴别雌雄。但经过2-3个月后,雄鸟的肛门突起(泄殖腔突)呈锥形,而雌性的则较平,呈馒头状。鉴别时由手将鸟捉住,吹起肛门周围的羽毛就可看清。另外,幼金丝雀出生35-45天就开始鸣啭,这时从它们的鸣啭姿态上可区分雌雄。鸣啭时喉部鼓起,上下波动,声音连续不断者是雄鸟。金丝雀成鸟的雌雄鉴别比较容易,因雄鸟的鸣声悠扬动听,雌鸟的鸣声单调。
栖息环境
金丝雀栖息在森林、种植园、花园和果园中。金丝雀是一种能够适应多种环境的鸟类。在它自然栖息的岛屿上,这些岛屿以明显的微气候为特征,从海平面到大约2000米的高度,都可以看到它们丰富的种群。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沿海的潮间带(如果有木本植物和/树木的存在)、沿海的灌木丛、暖温带森林、有植被的悬崖、人类居住区、农田、湿山地、松树林以及山顶的草原生存,特别是在耕作区,它们形成丰富的群体,并且能够容忍人类的存在。
分布范围
金丝雀的原产地是西班牙的自治区加那利群岛(Canary Islands)。金丝雀也出现在亚速尔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被引进到百慕大、夏威夷和波多黎各。
生活习性
食性
野生金丝雀主要吃植物种子,夏季兼吃昆虫。笼养金丝雀为食谷鸟类,国产耐粗饲。在自然界中,金丝雀主要以种子和水果为食。因此,作为基础食物,应使用特制的种子混合物或颗粒饲料,并补充水果、蔬菜和天然绿色食品,如草、牛奶草、羽衣甘蓝等。金丝雀并不挑剔,会吃多种食物。与其他鸟类一样,它们不能忍受鳄梨和土豆,即使在很小的量下,这些食物也可能使它们严重生病甚至死亡。金丝雀的新陈代谢非常高,因此它们需要经常进食,并且绝对不能缺乏食物。此外,它们还需要相对大量的钙,因此应该有钙石、墨鱼骨或处理过的贝壳可供食用。
叫声
野生金丝雀的叫声为清脆的tvi-vi-vi。“罗娜种”的鸣声为紧密的“JiJi-JiJi—”、“Ju……Ju……”和“Jie、Ju……”;“山东种”的鸣叫声为响亮曲折的“JiJi……”和“JiaJia……”。幼鸟还可模仿百灵鸟和画眉鸟的鸣声,并富有表演天份,经过训练后演“接物”、“戴面具”等杂耍。金丝雀的色彩和持久的鸣唱能力归功于人类400年的选择性繁殖。被称为“滚唱鸟”的品种几乎不停地鸣唱,音符连成一片;“断唱鸟”则有清晰音符的响亮颤音。著名的品种包括哈茨山、诺里奇和约克郡。
生长繁殖
筑巢
在马德拉的德塞塔斯(Desertas)地区,它在植被覆盖稀少或几乎没有植被的开阔半干旱地区繁殖。繁殖期从1月持续到7月,且为一夫一妻制。巢是一个由树枝、植物纤维和绒毛、草、苔藓和地衣、小树叶、动物毛(主要是羊毛)以及羽毛构成的深而紧凑的杯状结构,通常筑在细树枝末端的分叉处或小树的树冠中。
配对
为了繁殖,在配对以前,金丝雀要雌雄分开饲养,等它们隔笼用嘴互相交吻的时候,再把它们一起放进繁殖笼内。当雌雄鸟和好生活以后,可以把人工巢挂在繁殖笼上方。看到雌鸟嘴刁羽毛在巢上徘徊或在巢上打旋时,表示筑巢开始了,应把清洁的棉花挂在笼柱上,鸟很快就会衔去筑巢。巢建好后3-4天,雌鸟开始产卵,每窝产2-6枚。
孵育
金丝雀孵卵由雌鸟担任。由于雌鸟每天产1枚卵,所以雏鸟时间不一致。为克服这个不足,有的地方在雌鸟产卵后,用石膏制成的假卵换出真卵保存起来,等产下4枚卵时才取出假卵,再把前3个真卵放回巢内,让鸟孵化,使4只雏鸟在同一天出壳。入孵第六天要在灯光下验卵,取出未受精卵,10天以后再复验一次。孵化14-16天。
雏鸟出壳口自己不会觅食,要靠亲鸟喂养。小金丝雀余姚是蛋黄面、白菜等既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和水。育雏期应每天加喂一块新鲜蛋黄,要注意观察亲鸟是否哺喂雏鸟。一般来说,雏鸟出壳24小时内不吃食物不会饿死,如果第二天亲鸟仍不喂养,必须人工饲喂,即吧蛋黄和青菜汁调成糊状,用一根小竹签挑蛋黄糊送到雏鸟嘴上,直到雏鸟吃饱为止。1-2天后,如亲鸟开始喂雏,则可停止人工饲喂,否则一直坚持到雏鸟能自己啄食为止。
雏鸟从出壳到羽毛张齐大约需要25天,蛋黄面要每天加饲。1个月后,雏鸟就可以脱离亲鸟单独饲养。这时的饲料仍以蛋黄面为主,到雏鸟满2月龄后才可逐渐改为日常饲料。大部分雌鸟在雏鸟出壳12-21天后又开始交配、产卵,这时雌鸟就要把幼鸟赶出鸟巢,如果小鸟不肯离开,就会有破头之厄。此时为保护幼鸟安全,在笼内应再增设一个人工鸟巢,巢内放上棉花或细竹衣,让成鸟自己把窝整理好,就可以避免驱赶雏鸟。雏鸟经过6个月的饲养后开始鸣叫,9-10个月达到性成熟。小金丝雀必须由善鸣的老鸟带领才能学会好听的鸣叫,老金丝雀、百灵鸟、大山雀等都是小金丝雀很好的歌唱教师,也可用善歌鸟的唱片或录音带来教小金丝雀鸣叫。一定要在幼时教会小金丝雀鸣叫,一般认为,第一次换羽后就不再“上口”了。
寿命
平均寿命一般为8-10年。圈养状态下最长15年。
常见品种
中国虽然自19世纪40年代起就从外国引进,但并未注意品种品系的保持,纯种的不多。中国的金丝雀主要由“山东种”、“扬州种”和德国“罗娜种”3个品种。上海以养“罗娜种”为主,此种鸟身体细长、羽色变化较多,由黄白、橙红、古铜、银灰等色。头颈由羽毛向四面外翻的凤头,翅膀由羽毛异色、两侧对称的对花,鸣声长而婉转、声调轻而柔,鸣唱时上下喙闭合,如果开后鸣叫说明品种不纯。
遗传性比较稳定的金丝雀有如下几种:
中国国内的金丝雀主要有“山东种”、“扬州种”和德国“罗娜种”3个品种。上海以养“罗娜种”为主,此种鸟身体细长、羽色变化较多,有黄白、橘红、古铜、银灰等色。头颈有羽毛向四面外翻的凤头,翅膀有羽毛异色、两侧对称的对花,鸣声长而婉转、声调轻而柔,鸣唱时上下喙闭合,如果开口鸣叫说明品种不纯。
近种区别
在金丝雀栖息的地区,它可能与欧洲丝雀(Serinus serinus)混淆,这是一种颜色和习性与金丝雀相似的鸟类。两种鸟类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羽毛颜色,欧洲丝雀的羽毛颜色对比度更高,白色斑点位于翅膀插入区域或下体侧,面积更大,覆盖了鸟类身体的更多部分。此外,欧洲丝雀的体态更为圆润,而金丝雀则是一种更加纤细的鸟类。
另一种可能与之混淆的鸟类是欧金翅雀(Carduelis chloris),它比金丝雀稍微健壮一些,其羽毛颜色对比度要低得多,几乎没有明亮的区域,大部分身体呈现相同的黄绿色调。同时,这种颜色模式在头部、尾部和翅膀上被灰色色调所打断,在边缘处也显示出一条棕色的线条。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繁殖种群仅限于欧洲,估计有150万到252万对,相当于300万到505万只成熟个体(国际鸟盟2015年数据)。尽管这个物种的分布范围可能很小,但据信它不会接近根据分布大小标准(出现范围<20,000平方千米,加上范围大小、栖息地范围/质量或种群大小的下降或波动,以及地点数量少或严重破碎化)而被列为易危的标准。种群趋势似乎是稳定的,因此根据种群趋势标准(十年或三代内下降超过30%),该物种不会接近易危的阈值。种群规模非常大,因此根据种群大小标准(<10,000只成熟个体,并且预计十年或三代内持续下降超过10%,或具有特定的种群结构),它不会接近易危的阈值。基于这些原因,该物种被评估为无危。
主要价值
金丝雀是最早被商业化饲养的鸣禽之一。17世纪初,人们首次圈养金丝雀,当时水手们把这种色彩斑斓的鸟带到欧洲繁殖。从那时起,家养的金丝雀就成了一种受欢迎的宠物,热心的饲养员培育出了许多颜色和大小各异的品种。
金丝雀的育种者们常举办各种赛事和展览会,通过竞赛和评比,为胜出的鸟儿和育种者颁奖。其对于甲烷和一氧化碳比人更为敏感,中毒后第一阶段的迹象就成了对矿工们有用的信号,因此直到20世纪一直被放置在煤矿中,作为矿井中毒气含量超标的警报器。“煤矿中的金丝雀”仍被用作野生物种状态发生变化时的隐喻,提示人类该种生态条件的变化可能对人类的福祉产生影响。
饲养管理
金丝雀的身体比较娇弱,平时应让它们多运动,因此,饲养笼必须宽大,最好用特制的金丝雀饲养笼。雌雄鸟在平时分笼饲养,每笼只养1只。8、9月间转到繁殖笼中并笼饲养,让它们营巢繁殖。繁殖笼多为木制,46厘米×30厘米×35厘米。用草或竹丝编织成外形像碗、上口直径11厘米、深5厘米的人工巢,挂在繁殖笼上方。笼内设置的食罐、水罐的口要大,栖杠最好是扁圆形的,笼底铺上细砂。
金丝雀日常的饲料是谷子、稗子、玉米面窝头、菜籽、苹果、青菜等。可用几种料混合饲喂,如谷子2份、稗子7份、菜籽1份。稗子来源困难时,可用谷子或小米代替。苹果须切成小片,青菜须切碎。冬季或换羽时期,饲料的配比为谷子2份、稗子6份、菜籽(苏子)2份。亲鸟配对前开始饲喂鸡蛋小米,合笼后继续供给发情饲料和骨粉。开始孵蛋后停用上述饲料,另增加20%菜籽及白苏籽。雏鸟出壳后,供给蛋黄面(熟蛋黄一个,小米或玉米面120克搅拌而成)、青菜和蛎壳粉等。
在管理上比普通笼养观赏鸟要求更高。每周清除笼底粪便2-3次,食罐和水罐每天刷洗一次并换新食、新水,栖杠每3天洗一次,每周至少水浴一次,适时修剪爪甲。金丝雀如果长时间受到阳光直射,会使羽毛退色,罗娜金丝雀还会高声鸣叫,致使鸣声变得粗硬,所以每天在柔和的阳光下晒一个小时就够了。夏季的夜间,最好用笼套罩住鸟笼,防止蚊虫叮咬。
每年7-8月份是金丝雀换羽时期,体弱者往往死去,健康者也易感疾病。因此,除在饲料种增加10%菜籽和墨鱼骨粉外,还要避免风吹,尽量少接触外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4 20:38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