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县修志始于明代,万历七年(1579)知县杨楫所修,已佚失。现存最早县志为清康熙十二年(1673)傅廷俊所修明代明代,现为孤本,保存于国家图书馆。康熙五十一年(1712) ,知县沈渊重修《金乡县志》,仅存国家图书馆。乾隆三十三年(1768) ,王天秀主修的《金乡县志》,存有两套,一套收藏于济南图书馆,一套在山东省安丘市被发现,为县办公室收藏。同治元年(1862),乡坤李垒三修《金乡县志》,现存于金乡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民国25年(1936)所修《金乡县志》,未能出版,草稿保存于上海图书馆。“
文化大革命”期间编修《金乡县志》,仅形成草稿。 新编《金乡县志》始修于1983年2月,1995年8月交付出版。本书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截至1990年,部分内容根据需要作适当上溯。全书除总述、人物、附录、大事记外,共设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农业、水利、工业、商业、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财税·金融、经济综合管理、政党和群众团体、政权·政协、军事、公安·司法、民政·信访、人事·劳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风俗·宗教·方言21编。
金乡为农业县,历史上洪、涝、旱、碱并存且多发。民谣云:“涝洼荒坡盐碱窝,阴柳疙瘩碱蓬棵”“旱天白茫茫,雨季水汪汪。”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力兴修水利。1967年开挖红卫河,横截上游客水。在全境开挖深河,配套深沟,建站打井综合治理洪、涝、旱、碱灾害,全县基本建成河、渠、路、站、井、机、电配套的农田灌溉网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迅猛发展,跨进全国农业先进县行列。1985年,小麦单产、人均粮食占有、人均上交量居山东省之首。1986年被列为国家商品粮、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开发的金乡白皮大蒜,种植面积突破6667公顷,畅销美国、日本、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金乡县工业基础薄弱,1949年只有少数个体手工业者经营的卷烟、铁业、木业、修配、缫丝等。1956年后,经过对手工业者的
社会主义改造,工业逐步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加速发展乡镇工业,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资金,工业生产进入一个新阶段,全县初步形成拥有机械、电器、化学、轻工、纺织、酿造、食品、建材等门类比较齐全、各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工业体系。环氧树脂浇铸
干式变压器、95系列高压油管、金贵酒、服装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金乡地处黄淮平原,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微山湖的西侧,现属济宁市。古为甲父国,夏为缗国,系舜子季禧的封地,是当时汶、泗流域通向中原河、洛地区的咽喉。周为缗邑,属宋。秦置东缗、昌邑二县,属砀郡。东汉建武元年(25)省爰戚县,置金乡县(故城在今阿城铺),属山阳郡。北朝魏,县治迁至东缗城(即今址),属兖州高平郡, 此后虽有分合,但金乡县名沿用至今。1948年8月金乡县属平原省湖西专区,1953年8月属济宁专区。 1964年11月,析出鱼台县后,形成现在的区划,东西最大横距26千米,南北最大纵距41.5千米,总面积880.56平方千米。1990年末,辖5镇、9乡,1247个自然村,共有25个民族,567557人。全境为黄泛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地下水丰富,土壤多为潮土类。
金乡这方古老的土地创造了璀璨的文化。汉扶沟候
朱鲔墓室画像,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衣冠惟朱鲔石室所刻,真汉制也”。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禳盗刻石残段,是迄今存世西汉刻石中的瑰宝,引起国内外史学界和书法界的极大关注。李白壮观碑,“笔法俊逸,刚劲有力,不失壮观之意”。唐贞观四年(630) 建的文峰塔巍然屹立。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建的魁星楼雄踞水中,令人赞叹不已。金乡这方古老的土地还哺育出众多的名人志士。东晋,征南大将军
檀道济“唱筹量沙”,成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美谈。元,中书左丞马绍关心民人疾苦,清廉贤明,元世祖称其“忠洁可尚”;太医院助教赵均医术好,死后被追封“国王父母”之谥号。明,河南布政使杨挺高不事权贵,拒拜严嵩,受其中伤,拂衣归里。才子秦士奇,拒为魏忠贤建造生祠捐金、撰写楹联,被封印杜门,囚于船上。
新编《金乡县志》采用以人记事或以大事记的形式对金乡人民的斗争事迹详细记载。夏朝末年,缗国首先起来反抗桀,商汤和伊尹乘机出兵,推翻了夏桀的暴虐统治。明末宫文彩聚众两万人,以满洞为根据地起义,后接受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封号,高举大顺旗帜反清。
抗日战争时期,金乡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拿起武器,坚持根据地斗争,对敌人实行“坚壁清野”,开展地道战、游击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狠狠打击侵华日军。
解放战争时期,坚持“县不离县、区不离区、村不离村”,与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金乡县人民3275人参加了人民军队,8 35名优秀儿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