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头伪缝叶莺(学名:Phyllergates cucullatus):体长10-12厘米,是一种体型小的棕顶冠、黄色腹森林莺类。头顶亮黄色,具明显的黄色眉纹,头侧、后颈和颈侧暗灰色,上体橄榄绿色,颏、喉及上胸部灰白,下胸及腹部为鲜艳黄色。两翅和尾褐色,羽缘橄榄绿色,外侧两对尾羽内翈白色。虹膜褐色,嘴上嘴黑色、下嘴色浅,脚粉红色。
形态特征
金头伪缝叶莺雌雄羽色相似。喙细长而微微弯曲,两脚瘦长而强劲有力。是一种体型小的森林
莺类。前额和头顶栗色或金橙黄色,眼上有一短而窄的黄色眉纹。
眼先和贯眼纹黑色,眼后较白,头侧、枕、后颈和颈侧暗灰色。背、肩橄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黄色或橄榄黄色。尾羽10枚、褐色具窄的橄榄绿色羽缘,最外侧两对尾羽
内翈白色,第三对外侧尾羽内翈具窄的白缘。翅上覆羽橄榄绿色,飞羽褐色,外翈羽缘黄绿色。颊和耳覆羽下部分银白色。颏、喉、胸白色或淡灰白色,其余下体包括腹、尾下覆羽、腋羽和翅下覆羽概为鲜黄色。
虹膜褐色,上嘴暗褐色,下嘴颜色较淡,肉角色或角黄色,脚肉色或淡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9克,♀5克;体长♂119毫米,♀103毫米;嘴峰♂13毫米,♀14毫米;翅♂46-48毫米,♀45-49毫米;尾♂48毫米,♀45毫米;跗蹠♂19毫米,♀19毫米。(注:♂雄性;♀雌性)(西南亚种)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及河谷地带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中,也栖于竹林、针叶林、林缘灌丛和稀树草坡等开阔地带,在村寨周围的次生灌木丛、竹丛、园圃和草丛中也常出入。
生活习性
留鸟。喜群栖,性活泼而胆大,不畏人。除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时候多喜成群在枝叶和花朵间跳跃觅食,也常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叫声为甜美而多变的丁当鸣声,由2-3个重复声节组成,后接一pee-pee-cherrrree的颤音,与其他缝叶莺的鸣声甚异。叫声为kiz-kiz-kiz声。
主要以毛虫、蚱蜢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甲虫、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性食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繁殖方式
缝叶莺常常在公园、果园、树篱和灌木丛中筑巢。每年春天,雌雄缝叶莺纷纷寻找情侣,双双结伴,共同营建自己的安乐窝。 缝叶莺先选择一两片芭蕉、香蕉、野牡丹或者野葡萄的叶片,利用植物纤维、蜘蛛丝,或者人们丢弃的细长线等作为缝线,把自己的长缘当作缝针,加上脚爪的配合,将树叶的两缘缝合起来。
在缝合的叶片中营巢。每年繁殖2窝,每窝产卵3-4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白色、淡红色、蓝色、绿色和淡蓝色等。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注:该物种2016年前归属于莺科Cisticolidae、缝叶莺属Orthotomus。2016年归类树莺科Cettiidae、伪缝叶莺属Phyllergates 。)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