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战鼓》是一部
越剧历史剧。由
徐进于1960年编剧。该剧根据宋史《韩世忠本传》和《双烈记》传奇等材料编写。
写南宋时,金兵破临安,宋高宗赵构率大臣逃亡海上,各地义军及爱国将士奋起抗金,迫使金兵暂时北撤。南宋大将韩世忠率兵8000拦截,将金兀术统领的10万金兵逼进死港黄天荡,韩夫人梁红玉亲自擂鼓助战,宋军士气大振,终于以少胜多,大败金兵。
上海越剧院三团于1960年8月首演于大众剧场。导演朱铿、黄沙、陈少春,编曲
陈捷、周柏龄,舞蹈指导方传芸、陶德康、赵君艳,舞台设计苏石风、顾大良、陆云峰,灯光设计明道宣,服装造型设计陈利华。
张桂凤饰韩世忠、吕瑞英饰梁红玉、曹银娣饰赵构、
竺菊香饰金兀术、吴小楼饰魏良臣。该剧颂扬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受到文艺界和观众的好评。《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羊城晚报》及《上海戏剧》、《解放》等报刊均载文赞扬。1960年12月上海越剧院携该剧赴香港演出。1961年上海越剧院实验剧团又排演该剧,由张国华饰韩世忠、
张丽琳饰梁红玉、徐瑞发饰赵构、杨同时饰金兀术、陈承秉饰魏良臣。
《金山战鼓》的编导以梁红玉和与两个儿子的简单的三人舞形式,成功地利用了鼓上鼓下的空间变化,突出了舞蹈虚拟化的手段,以“三五步路半边天,七八个人百万雄兵”暗示出故事场景中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显现出梁红玉率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恢弘景象。
舞蹈从结构来看,以“登舟观阵”、“擂鼓助战”、“出战获胜”、“笑谈败兵”、“顽敌再犯”、“中箭负伤”、“对天盟誓”等一系列紧密衔接的故事情节为创作主线。特别是“拔箭再战”的场景,让观众久久不能忘怀,当
敌人的一只冷箭无情地射中了梁红玉胸口的一瞬间,她微微地向后仰,整个舞台的氛围都凝聚在她一个人的身上,这时随着一阵慷慨激昂的音乐在耳边回荡,她毅然从胸口拔出了那只箭,不仅不顾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而且更加激发了她坚守阵地,决不后退,打败顽敌的信心,从而乘胜追击大破敌兵,把舞蹈情节推向了高潮。
《金山战鼓》的舞蹈编排上,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吸取了“起霸”、“走边”等许多因素并按照编导所需人物的性格,以舞蹈的特性加以夸张、变化和发展,使原本戏曲性的动作更加舞蹈化、情感化,不仅在节奏上强调轻重、刚柔、强弱、急缓、松紧的对比,造型上也具有拧、倾、圆、曲的特征,强调动作路线上回环往复的特征,突出了流动连接上闪转腾挪的鲜明民族风格,加强了古典舞特有的节奏变化,从而把
中国古典舞的风格和韵律融会贯通在整个动作形态当中,把梁红玉这个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女中豪杰的特有形象准确生动地展现出来。
舞蹈的闪光之处在于,编导并没有把三面鼓作为固定的摆设,而是把鼓利用成了活的道具,并把演员和鼓的关系处理得相当合适。从动作角度来看,有登鼓观战居高临下,又有从鼓上跃身前空翻查看敌情,这里使高难度动作技巧并不单一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而是以故事情节的需要把技术与感情高度融合到了一起,更为深刻地表现出梁红玉豪情壮志,英姿飒爽的将帅风度。同时编导又独具一格地展现梁红玉带领两个儿子连续串翻身绕鼓敲击的高难度技巧,又一次巧妙地把人物角色,技术动作,故事情节,舞蹈情绪有机地融合起来,把舞蹈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这种以鼓为表演的主要空间的表现手法,既可以使舞台凝集化,情感高度化,还可以以小见大,突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