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顶
梅州市区名胜之一
金山顶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办事处虹桥居委文保路1号。梅县博物馆设于此,叶选平为梅县博物馆题馆名。1929年10月,红四军在朱德率领下攻打梅城时,曾以此作突破口与国民党守军激战。1937年,政府在此处建“七贤亭”,纪念程旼、张九龄、韩愈、刘元城、狄青、文天祥、蔡蒙吉七位历史人物。
历史沿革
金山顶占地4600多平方米,是宋朝年间人工填埋形成的,为梅城制高点,人们在为它取名时,特地用了“顶”彰显它的特点。
明朝时期,当地县官将此处原有的河流当作护城河,建起了土城墙,北面城墙沿金山顶最高点而建,气势雄伟。
清朝时期,土城墙已略有破损,为了巩固墙体,当时的官员将部分城墙改造为砖墙。
20世纪30年代,开始建起了图书馆,当时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匮乏,无论大人孩子都喜欢在这里看书、玩耍。除了有图书馆外,这里还曾是梅县博物馆,里面竖有一座七贤亭,残留一段古城墙。
2014年,当梅县博物馆另迁新址后,金山顶便少有人来。原金山顶梅县博物馆由梅州市政府收回,并交由梅江区政府管理。
历史文化
金山顶位于梅州市文保路一号,占地4300平方米,相传金山是人工堆积而成。据史载传:清乾隆九至十一年(1744—1746)安徽天长县廪生王者辅,他精于堪舆,莅任梅州知州时,发现金山顶这个地方如果能够成山,便具有虎据龙蟠,昂首长空的气概,可控全城。于是,王者辅便叫人加工修葺,增填泥土,使金山高出全城,以导龙势,借以吸收“灵气”,“保佑”全州百姓。于是,这个平地突兀的金山顶,便成了全城的风水点龙结穴的“龟形风水宝地”。其保护范围内有原“梅县图书馆”,该图书馆为二层钢筋结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建于1935年,为时任县长梁翰昭捐资25000元,将金山顶的观音堂拆除改建而成。1990年图书馆迁新址,原图书馆改为今梅县博物馆。山顶还有为纪念先贤程旻、张九龄、韩愈、刘元城、狄青、文天祥、蔡蒙吉而建的“七贤亭”。该亭为六角形,绿色琉璃瓦面,宝瓶顶。伫立亭中,凭栏可眺历史名城风景。
1929年10月,中共红四军在朱德军长率领下攻打梅城时,以金山顶作攻城突破口与国民党守军展开激战。山顶西北角仍有明清时期的嘉应古城墙遗址。金山顶(含七贤亭),是梅州市区名胜之一,也是市区天然制高点。1987年11月,金山顶被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事件
朱德在此战斗过
金山顶占地4600多平方米,是宋朝年间人工填埋形成的,为梅城制高点。明朝时期,当地县官将此处原有的河流当作护城河,建起了土城墙,北面城墙沿金山顶最高点而建,气势雄伟。到清朝时期,土城墙已略有破损,为了巩固墙体,当时的官员将部分城墙改造为砖墙。
因金山顶地处较高海拔、拥有城墙,易守难攻,属于战略要冲,朱德曾率红四军在此战斗过。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从上海发出了要红四军进军粤东的指示。朱德、陈毅、朱云卿率领一、二、三纵队共6000多人从福建向粤东推进。在攻下松源、蕉城后,决定攻打梅城。10月25日,红四军从蕉城出发,经梅县石扇、杨文,抵达大浪口,即与侯淼率领的警卫队接触。警卫队抵抗一小时后,向南口方向溃逃,红四军轻易地攻下了梅城。
25日下午,国民党另一军队追至梅城,因此前未做好准备,红四军决定暂时撤离梅城,留两个大队阻击敌军,掩护全军撤退。朱德、陈毅、朱云卿分别指挥三个纵队,经南门河、程江桥一带,到大沙河唇,然后涉水渡梅江,转往梅南、长沙(国民时期称为罗衣堡)。
6天以后,31日天亮前,红四军由梅南出发,三个纵队把梅城东西北三面紧紧包围,红四军指挥部设在城外西北郊离城一里多的黄塘小山坡上。上午10时,战斗首先在城西中华路、新庙前打响。由于国民党军占据城墙、骑楼等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依然负隅顽抗,至下午3时,红军仍未能攻入城内。朱德军长决定把攻击重点放在北门和金山顶。
金山顶易守难攻,红军冲至北门外、观音堂、金山顶,攻打了十余次,仍未能攻克。在战斗中,三纵队60多名敢死队员利用地形攻上金山顶,但在战斗中,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攻打北门和金山顶,激战最烈的时候,步枪声、机关枪声、迫击炮声以及喊杀声震天动地惊闻数里。战斗至下午5时,红军战死290多人,仍难攻下梅城,又闻敌军援军将到,朱德下令撤离。
“金山顶的战役双方伤亡都很严重,但也是关键一战。”朱迪光说,正是这场战役,让金山顶在当时名声大振。如今护城河已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被填埋建路了,古城墙则仍留存约4米长,斑驳的墙体被植物覆盖,显出古朴的气息。
相关建筑
图书馆
梅州自古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教育普及,在中国为最”,《国际百科全书》曾经这样评价客家的教育。据考证,自宋代以来,梅州地区私塾、书院遍及城乡,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之说。
唐宋以来,由于中原战乱,不少士族举家南迁,其中一部分迁至福建、江西的山区,成为客家人的先祖。对于一直身居山区,地少人多,历史上居无定所多次搬迁的客家人来说,读书是最好的出路。明清时期,文风鼎盛,名满五岭。1935年,梅城第一家县立图书馆,便设立在金山顶上。当时的县长彭精一与军长黄任寰看到梅城读书氛围浓厚,却一直没有供市民读书的地方,就在金山顶的观音堂拆除后,参与设计建造梅江桥的工程师刘仰曾用了两年时间,将其改建成了红墙绿瓦、富丽堂皇的两层宫殿式图书馆,成为当时梅城地标式建筑。馆里以往所藏书报甚丰,当时古籍善本为全省县级图书馆之冠。
这里是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孩子们看书的乐园,是当时唯一的图书馆,附近有金山小学光远小学梅州中学等教育机构,学生们放学后就会来这里看书,一些幼小的孩子则会来这里玩耍。
梅县博物馆
原梅县博物馆,六根长约7米的大柱子支撑着这个大建筑。柱子之间分布着三个门和两扇窗。
到了20世纪60年代,梅县博物馆从东教场迁往此地,这里成为了更为热闹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金山顶作为梅城制高点,供应全城的自来水厂水塔就建在金山顶上,向全城供水。80年代时,自来水厂迁至梅江河边,此座水塔便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以后,梅城的区域面积和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升,此时的金山顶图书馆和博物馆已无法满足群众的休闲娱乐需求。
1991年,梅州市剑英图书馆新址落成后,梅县县立图书馆搬离金山顶,原金山顶图书馆馆舍归梅县博物馆使用。据朱迪光回忆,当时博物馆内被列为国家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有860多件,其中有5件稀有珍品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梅县博物馆是梅州市内建馆最早,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从新时期时代到民国时代的藏品都有。”朱迪光说。
2016年,梅县区博物馆正式全部搬离金山顶,迁址到梅县区府东二路,老馆址暂时关闭。
七贤亭
从梅县博物馆原址右侧的小路往小山坳上走,可以看到一块立碑竖立在一棵大树下,碑上写着“七贤亭”。明朝嘉靖年间,梅州人民为褒扬忠烈刘元城、文天祥,在百花洲建起了“双忠书院”。明崇祯年间,增祀与程乡县(今梅州市)历史有关的前贤三人:张九龄、狄青、蔡蒙吉,更名为“五忠祠”,建于城东攀桂坊。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当时的程乡知县又增祀韩愈、程旻二贤,改为“七贤书院”。后随着年代久远,被摧毁。为了纪念七位前贤,于1937年在金山顶建“七贤亭”。
相关活动
2015年底,《梅县上山下乡知青美术、书法、摄影、文学作品展》在梅县区博物馆陈列室展出。以《岁月如此》、《共筑中国梦》为题,展出记录知青当年劳作、学习、生活的老照片、知青创作美术书法作品、创作摄影作品和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等。该展持续到2016年1月。
历史价值
现今金山顶,包围在高耸的现代化楼房中间,已经不是梅城的制高点,但也因此而显得尤为独特而珍贵。在梅州极少有这么富丽堂皇的歇山庑殿式建筑,如今这栋楼的楼龄已有80余年了。此外金山顶也是梅州作为文化之乡的一个象征,对其在保存原貌的前提下进行修复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文物保护
金山顶重新利用起来,既是对古城墙、七贤亭、金山顶梅县博物馆等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物品的保护,也是对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及梅城人青春记忆的保护。”
参考资料
客都梅州 红色土地.广东老区网.
金山顶.中国客家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2 16:4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