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征宇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第十五届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南通人,1960年10月21日生于北京,1984年7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学士学位。中共党员。从事影像诊断及介入放射工作30余年,于1996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于1995年开始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始任博士生导师。曾分别赴美国、德国学习专业技术,在美国完成Fellowship学业,获毕业证书。现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
北京协和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系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影像研究中心主任。
人物履历
现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医疗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教材委员会委员,第十五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华放射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副主编,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杂志主编,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临床放射学杂志编委,实用放射学杂志编委,
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编委,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系)负责人,北美放射学会(RSNA)会员,美国伦琴放射学会(ARRS)会员,欧洲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CIRSE)会员。
专业技术
主要从事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包括普通X线、各种传统造影、CT、MRI等)及介入治疗工作。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方面主要从事普通及疑难重症病例的会诊工作,侧重于心血管系统、脑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腹部实质脏器及胃肠道系统,能熟练运用各种先进的检查手段诊断临床疑难病例,应用国际前沿影像检查技术对早期病变提出预警,为预防工作提供形态及功能学的客观依据。在介入治疗方面主要从事肿瘤及心、
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对于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疗主要有支气管大咯血、消化道出血、子宫大出血、外伤性大出血的造影及栓塞术;尤其在
锁骨下动脉、颈动脉及肾动脉完全闭塞逆行途径成形术,在移植
肾动脉成形术、肾透析通路失功的介入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介入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担任医学教育工作的18年里,曾三次获得院校级优秀教师奖,现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系负责人。
科研工作
在医疗工作方面共获得医科院级医疗成果奖三项(其中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医院级医疗成果奖9项 (其中一等奖一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其中5项为第一完成者。
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加编写专著6部,并在其中一部中任主编,一部中任副主编。
出版图书
团体任职
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放射学会常务委员/秘书长、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副会长、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副总编辑/常务编委、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副主编、介入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临床放射学杂志编委、磁共振成像杂志副主编、实用放射学杂志编委、放射学实践杂志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编委、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编委、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杂志主编、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编委、北美放射学会(RSNA)会员、美国伦琴放射学会(ARRS)会员、欧洲心血管介入放射学会(CIRSE)会员。
所获荣誉
2021年9月26日,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新华访谈
金征宇:放射学诊断是新冠肺炎诊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说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与设备的日趋完善,医学影像已步入数据驱动时代。在海量影像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以此优化诊断和治疗方法,使临床医学影像诊断有了质的飞跃,对疾病的诊断也越来越精准。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
北京协和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系系主任金征宇及其团队通过论文及临床实践经验,论述了新冠肺炎的影像学特征,为新冠肺炎的早期诊断与鉴别、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时防控、诊疗决策及治疗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金征宇及其团队研究的这一成果将在2020年进博会首次设置的“公共卫生防疫专区”进行集中展示。近日,金征宇做客新华访谈,就CT影像在新冠肺炎诊断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放射医学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行业面临的现状及挑战等方面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同许多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交流活动,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您作为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您能分享一下我国放射学专家如何将我国的抗疫经验传递,为全球抗疫贡献智慧与力量的吗?
金征宇: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放射学界一直是走在抗击疫情的前列。为什么这么说?在武汉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我国放射专家就发现新冠肺炎在CT图像上有一些特征性的显示,他们第一时间将这一情况反馈给国内专家组。与此同时,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也迅速把这些经验分享给国际上的其他专家。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放射学科专家也及时总结经验,在国内和国际期刊杂志上发表了一批时效性很强的论文。此外,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组织了80多场交流会,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组织、不同学会进行沟通交流,把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传递给世界。
2020年4月初,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放射学诊断: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专家推荐意见(第一版)》。在推荐意见里,充分总结了新冠肺炎患者在影像学中呈现的特征性,将这些防疫指南和初步的经验制作成小册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放射专业领域防治科普问答》),并同步翻译成英文与其他国家分享这一经验。这给很多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不仅是欧美国家,还有“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都进行了分享交流。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学会、不同的人群进行分享交流,使他们更早地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危害,充分做好抗击疫情的准备。
新华网:能否给我们解读一下,CT影像在新冠肺炎的诊断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如何从客观角度看待其价值?
金征宇:这也是我们中国的一个经验。早期我们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发现了新冠肺炎早期可能在肺部的CT图像里可以看到胸膜下一些小的毛玻璃样影,到中期可能连成片,到后期可能会出现更多的识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的这一发现,对整个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初期,诊断经验不足,有些核酸检测不够及时,有些疑似病人会出现假阴性的情况。这时我们会参考CT图像,一旦发现与新冠肺炎相对应的图像特征时,我们会把病人留下来观察,重复核酸的检测。而在治疗过程中,治疗方法是否对头?病人病情是向好转的方向发展,还是向不好的方向发展?如何指导治疗?什么时候患者能够治愈出院?以及治愈出院患者后期的随访,这一系列问题都离不开CT影像在其间发挥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要设立方舱CT,这些具有独立性的方舱CT的建立,不仅与其他的病人隔离开来,切断了传染源,又可以迅速对这部分病人进行诊断,由此还推动了“中国标准”的制定。
参考资料
金征宇教授.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