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怡濂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
金怡濂,男,汉族,1929年9月5日出生于天津市,江苏常州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神威”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有“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美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9年9月5日,金怡濂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35年,进入天津耀华学校学习。1941年,进入天津市耀华中学,在中学期间,培养了金怡濂的爱国情感和对理科的兴趣,对他后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47年,金怡濂同时被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等4所大学录取,他选择了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1951年毕业。
工作经历
金怡濂大学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被派往部队工作。1956年,前往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1958年,回国后参加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104机的研制工作。1959年初,金怡濂被原单位召回,开始参加总参某研究院代号为“5号”的大型计算机研制工作,并担任逻辑设计组的副组长,同时担任运算控制分组的分组长。1963年4月,随着全国性的“三线”建设热潮,其所在的研究所秘密迁往西南地区,并开始着手研制第二代机型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969年,金怡濂担任主要技术负责人和总体组组长,主持了运算速度为350万次/秒的九〇五乙机系统的研制。
1978年5月,金怡濂前往美国和日本考察。1985年,金怡濂主持研制10亿次主机的方案时,发现闭门研究无法跟上科技发展速度,必须与国际接轨,因此决定使用国际通用的32位处理器芯片作为新机型,向大规模并行计算机发展。这一决定确定了中国巨型机未来的发展方向。1991年底,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机系统研制成功。1992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金怡濂担任该中心的主任。
20世纪90年代初期,“神威”机被批准立项,金怡濂担任总设计师。1994年至2000年,担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金怡濂当选首届工程院院士。在“神威”研制成功后,金怡濂又又主持了“神威Ⅱ”的研发。2001年底,“神威Ⅱ”研制成功,机器体积和能耗等指标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2月,在第三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作为技术顾问,金怡濂又开始参与国产CPU芯片的研制和开发,并指导了使用“中国芯”的“神威·蓝光”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金怡濂的父亲名为金奎,是留学美国的工程师,母亲是大家闺秀。其父亲金奎经常用詹天佑、茅以升等人作榜样,教育子女,称中国虽然暂时穷困,但人非常聪明,只要肯努力、下功夫,外国人能做到的事,中国人也一定可以做到,金怡濂表示,父亲的教育对他的治学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情感生活
金怡濂的妻子是陈敬,也是研制计算机行业。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末,金怡濂作为技术骨干、运控部分技术负责人,相继参加了中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多种通用机、专用机的研制。20世纪70年代初,金怡濂敏锐地认识到双机并行在性能、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性上比单机将有较大提高,提出了双机并行计算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70年代后期,金怡濂与其他科学家一起,主持完成了多机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取得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他运用Markov链随机过程方法,分析主存供数矛盾,提出了混合互连网络方案,解决了多机系统中互逢拓扑结构的难题;运用叠堆原理,分析、解决了小信号高速传输问题;提出系统重新组合,运行、维护两个系统并行互不干扰的思路,提高了机器的可用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微处理机芯片迅速发展,金怡濂预见到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将成为国际巨型机发展的主流,提出了基于通用CPU芯片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设计思想、实现方案和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混合网络结构,解决了240个处理机互连的难题,从而研制出运算速度达到当时国内领先水平的并行计算机系统,实现了中国巨型计算机向大规模并行处理方向的发展,中国巨型计算机研制进入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时代。20世纪90年代,他撰写了“《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的发展和我们的对策》”等专论,倡议抓住机遇,发展大规模并行计算机,使中国赶上世界巨型机技术先进水平。
人才培养
在组建“神威I”团队时,金怡濂使用新人;研制“神威II”时,先后将8名30岁左右的业务骨干提拔为副总工程师。在其团队中,很多人成为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人才。
金怡濂培养了一批计算机工程技术的青年专家,其中部分人先后获得中国科协“求是”实用工程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奖项,也有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论著
获奖记录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五十多年来,金怡濂和他的研究集体在发展民族计算机事业的道路上取得很多重大的创新成果。他是一个具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求实作风的科学家。(中国侨网 评)
金怡濂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主持完成了中国多台大型、巨型计算机的研制,系统和创造性地提出了巨型机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案,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特别是巨型计算机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评)
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始人金怡濂院士是后辈眼中的“老工人”,在印制电路板这项“极限”工艺中,他和工作人员一起用砂纸磨模具,用卡尺量尺寸,加班到深夜两三点,为的是追求“零缺陷”。(人民日报 评)
金怡濂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一颗“火种”。(中国工程院 评)
躯颀长性颖悟,事物过目辄了,办事理若区白黑,思想敏捷,数理尤精,且言出行随,疾如闪电,抑君之鹏程飞渡,亦疾如闪电手。(《耀华年刊》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3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