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时龙(1919-1992),男,朝鲜族,
吉林省龙井县人,吉林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县(今龙井市)东盛涌乡英城村农民。1919出生于吉林省龙井县东盛涌镇英城村,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40年代末到50年代,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中,金时龙在东北最早组织起翻身农民,推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农村社会主义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吉林省特等模范,被选举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代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并先后27次受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46年3月被村民选举当上贫雇农团组长的金时龙,率先组织6户农民成立劳动互助组,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延边地区办起的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人们把它叫做“金时龙互助组”。英城村是6个自然屯,全村有195户农家,有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农户。金时龙试办的是临时互助组,在农忙季节临时合作,采取自愿互助,等价交换的方法,解决缺乏劳力,耕畜和农具的困难。头一年他们齐心合力,互相帮助,不仅解决了各家种地遇到的困难,而且秋天受到好收成。
1947年金时龙总结临时性互助组的经验,又提出新的设想,要建立常年互助组。在与群众的交谈中,他了解到在建立常年互助组的问题上,村民中存在着三种思想类型:一种是有较厚实的经济基础阶层,他们具有较好的生产资料,完全具备自耕能力,因而愿意独立经营,不愿加入互助组。二是经济基础一般,生产资料不全,年生产仅能维持当年吃用,缺乏常年自耕能力,他们对互助组犹豫不决。三是无经济基础,虽有部分生产资料,但人单力薄,缺这少那,没有常年自耕能力,愿意参加互助合作。金时龙把组织常年互助组的重点放在后两类农民身上。他想:我是村里贫雇农团组长,组织穷哥们儿办起互助组共同致富是应该的。金时龙自己带头组织村里最贫困的两户农民和两户军属,制定了全年劳动互助计划,明确了互助范围和任务,早下地、晚收工,起早贪黑,齐心合力,勤奋劳动,还深耕细作,选好种子,多施肥,多铲多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还利用农余时间,把农田作业和副业生产的互助相结合,增加了收入。年终各户都分得了现金和足够的粮食,还支援了国家。这些实惠对农民来说是无形的吸引力,人们看到了互助组的魅力,在附近农村及全县引起强烈的反响。金时龙互助组的经验,对延边地区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他的带动下,英城村农民组织了13个常年互助组,参加互助组的有170户,占全村农户的87%。1948年金时龙把全村13个互助组合并成5个联合生产互助组,自己当上互助联组的组长。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带头开展了组与组之间的互助合作劳动竞赛,又采取“农忙种田,农闲上山”,农副兼顾生产方式。同时又开办养猪场、碾房、牧畜业等发展了多种经营,拓宽了农户之间的互助合作项目,扩大了集体生产发展。这年延边地区遭灾,各地农村普遍减产而金时龙常年互助组实行以农为主,农副业相结合,加强了自救生产能力,灾年不仅不减产还稳定了收入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赞扬。同年8月金时龙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多年的实践,金时龙在认真总结生产互助组的经验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互助组不能强迫,只要坚持自愿互利,人心舒畅,合心合力,才能让农民自觉地组织互助组,发挥互助组合作劳动的优越性。但是互助组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互助组虽然合理利用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有的互助组人不合心,马不合套,有的农户出工不出力,互相等靠,甚至个别互助组,地里的草长得比苗还高,个别农户的粮产不如单于户多,有的农户参加互助组当年增产,具备了一定的自耕能力,不想继续互助换工,不愿再干互助组了。于是不少常年互助组收完当年庄缘就要解散了。经过多方深入调查和研究,金时龙终于查找了存在问题的根源。互助组虽然解决农户间人力畜力和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在提高生产效率上,显示了优越性,但也存在着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如换工互助所造成的用工、产量不均的矛盾,一直是互助组内部矛盾的焦点,严重影响着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在生产互助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对互助换工如何评工记分问题。
为了解决各户用工不平衡的矛盾,金时龙广泛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又跑到县、地委有关部门进行探讨,并参观兄弟互助组,最后总结出了比较合理的兑工方法即“标准工制”。“标准工制”就是根据各户当年各种农作物面积,土质好坏,地远地近、地垄长短等情况,定出从春耕播种到收割以及送公粮所需要的总的用工数量作为各户的“标准工”定额。不管全年用多少工,田主都按“标准工”定额数支付,超过“标准工”定额数的部分由互助组全体劳动力来均摊。节省下来的“标准工”数额部分归互助组全体劳动力共同所有。这种办法不仅解决了“各户用工不平衡”的矛盾,而且很好地调解了省工与费工的矛盾和土地所有者与互助劳力在用工多少问题上存在的矛盾,较好地体现了按劳取酬的原则。为了完善“标准工制”,金时龙认真总结了前几年互助合作的经验,制定出“产量保证制”。1950年“产量保证制”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标准工制”的实施给农民带来巨大实惠,金时龙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粮食总产量达11万公斤,比往年增产49%。同年,金时龙农业生产互助组被评为吉林省一等模范互助组,金时龙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标兵,参加了北京国庆观礼大会,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金时龙少年时因家贫没上过学,新中国成立后饱尝了没有文化的苦头,于是他横下一条心,白天干话,晚上上夜校学习。他还动员村民们都要上夜校学习文化,于是全村农民掀起了学文化的热潮。1958年5月1日,在吉林省延吉县东盛涌乡创办了
延边黎明农民大学,这是全国第一所农民大学。金时龙大胆摸索实践,带领群众从创办互助组到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又成立了延边第一个人民公社,推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帮助农民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金时龙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好带头人,被人民日报誉为“优秀的农村干部,忠诚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