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鱼
鳒科动物
黄帝鱼是鳒科动物,黄帝雌性成鱼全身褐色,色彩比较平实普通,而雄性成鱼的体侧有明显的黄色,头部面颊附近呈现出亮丽的金属蓝色,非常的美丽,因而在国外又有“孔雀鱼”之称。
基本情况
中文名:黄帝鱼
俗名(别名):咬网狗, 金松鼠(香港)
通称:比目鱼或扁鱼( flatfishes )
英 文 名 Benga Peacock
拉丁学名 Aulonocara baenschi Benga 命名者,年份 Meyer & Riehl, 1985 (参考文献 Marechal, C., 1991. Aulonocara.. p. 11-17.)
品 种 (斯图亚特)
皇帝鱼属于鲽形目( pleuronectiformes ) 【或称为异体目( heterosomata ) 】 ,鳒科( psettodidae ) 。 鲽形目包括:鲽鱼类(牙鲆) ,庸鲽(比目鱼) ,大圆鲽鱼类(牙鲆),鳎(唯一)及河鲽(鲽)等,全世界约500余种。 (大菱鲆) ,锥齿鲽,仔鱼阶段体干或两眼皆为左右对称,变态后其中一眼转至另一体侧,部份鱼种随环境之不同,头部有左向及右向两种,皇帝鱼亦有此现象。此类鱼种中部分具有高经济价值,世界上已经开始养殖的种类包括:牙此类鱼种中部分具有高经济价值,世界上已经开始养殖的种类包括:牙(王八大比目鱼,牙鲆) ,庸鲽(大西洋比目鱼, hippoglossus hippoglossus ) ,大菱(大菱鲆)以及原产美国能适应较温暖海水的大西洋(大菱鲆,大菱鲆)(夏季牙鲆,第dentatus ) ,尤其前三种在日本韩国中国已能大量生产,中国养殖的比目鱼已开始输入台湾。
地理分布
分布在非洲马拉维湖(Lake Malawi),是该湖区的特有种族。报告显示在奇波卡(Chipoka)、Maleri群岛(Maleri Islands)、Nkhomo以及Usisya均可见其踪迹。
气 候 带 热带,南纬13-15度
濒危状态 不在IUCN红皮书中
习 性
栖息于水深10-30米之间的水域,通常生活在湖底沙子丰富同时岩石峭立的地方。性格温和,行一夫多妻制。主要以生活在湖底的沙土中的无脊椎动物为食。
特征
体形尺寸 最大体长13cm
繁殖方式 口孵式
食 性 肉食性
领 域 性 中低
饲养难度 低
繁殖技术
皇帝鱼为东港地区所捕获的同类鱼种中,体型最大,体厚最高。 肉质细嫩鲜美,料理方式以红烧为主。清明节前后,于东港沿海地区可捕获较大体型的皇帝鱼,解剖后发现其卵巢均甚为饱满,显示属生殖群集的一种行为。此鱼种资源量不多,仅能零星捕获,因此有必要进行人工繁殖,并发展相关养殖技术。
形态特征
海洋中生长着一种身上长着美丽纹的皇帝鱼,这种鱼随着它的成长,体纹不断发生变化。 皇帝鱼的稚鱼,全身呈青色,生有白色的漩涡花纹,所以也称为漩涡鱼。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稚鱼身体上的漩涡状花纹逐渐变成大约15条美丽夺目的黄色竖纹。为什么它们的体纹会发生变化呢?这是因为皇帝鱼稚鱼栖息环境与成鱼不同。这种鱼生活在暖海珊瑚礁水域,它们身上的花纹,是适应环境、躲避敌害的一种保护性色彩。皇帝鱼的幼鱼,全身呈皇帝鱼青色,生有旋涡状花纹。可是当它逐渐长到23厘米左右的成鱼时,身上的白色旋涡状花纹就变成有十多条黄色的竖纹。“黄袍加身”以后的成鱼,看起来俨然像个“君主”,这就是称它为皇帝鱼的原因。
由于皇帝鱼的幼鱼和成鱼的全纹明显不同,鱼类学家一直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鱼,在有关文献上也是分别记载的。那么,为什么它们体纹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学者经多年研究认为,这和皇帝鱼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我保护有关。幼鱼生活在暖海珊瑚礁水域,身上的花纹是为了避免敌害袭击,而成鱼栖息生活的环境,和幼鱼完全不同,美丽的花纹就变成黄色的竖纹,所以这种鱼也叫竖纹囊鲷。
美味菜肴
蒜煎皇帝鱼原料:皇帝鱼1条、大蒜5粒、蒜白(或葱白)2支,酒1大匙、酒1大匙、酱油2大匙、盐半茶匙、糖1大匙、醋半匙、胡椒粉少许、清水半杯。
将鱼洗净,水分拭干,用3大匙油将鱼两面略煎后,推至一旁,再放入切碎的大蒜爆香。将鱼推至中,加入所有调味料,以小火烧入味,中途将鱼翻面,使鱼肉都能入味。待汤汁稍收干时,撒下切丝的蒜白或葱白即可盛出 。
生存养殖特点
生活环境
暗光 。一般来说,黄帝从幼鱼开始饲养的话,差不多需要2年时间的精心饲养才出现完美的颜色。与其它的孔雀鲷属鱼种一样,黄帝在原生环境中,主要生活在湖底沙子丰富同时岩石峭立的地方,以生活在湖底的沙土中的无脊椎动物为食。
在鱼缸里头,黄帝鱼容易混养。但是,如果与非洲王子等Mbuna类的鱼只一起混养的话,它们往往会因为温和、动作缓慢而受到欺负,所以要加以注意。最好是与皇冠阿里、蓝天使等非常温和的鱼一起混养。
最理想的饲养密度是在150公升以上的鱼缸里头饲养1条雄鱼和6条雌鱼。雄鱼一般来说比雌鱼攻击性强一些。和其他马湖慈鲷的繁殖方式一样,黄帝也采取口孵繁殖,完全成长后的雌鱼的一次的含卵的数量大约在20-40个左右。
人工繁殖
皇帝鱼为底栖,肉食性鱼类,海中捕获之野生种鱼,如果受伤不严重可活存数天的时间,放入池中会迅速游入池底部,摆动背鳍及腹鳍,潜入沙中,仅眼部或头部露出砂外,体色多变,具有伪装能力,平常保持不动的姿势,偶会以波浪形的姿势泳动。据文献记载,本鱼的最大体长有达70厘米者,而东港生技研究中心测量到的最大体型为全长55厘米,体重2471克。
雌鱼有两叶卵巢,呈不规则的三角形,一部份的卵巢在生殖孔的后方。成熟的种鱼同时具有由卵原细胞至0.9毫米等各种卵径的卵粒,可知其为典型的多次产卵鱼类。成熟前的生殖腺指数约为3.87 ,较大的卵群之卵径平均为0.90毫米,每克平均卵数约为3000粒,故1.5公斤的母鱼,孕卵数约45万粒。吸水膨大的排出卵,呈透明圆形状,卵径约1.5毫米,和其他养殖鱼种相较,属于大型鱼卵,可推知其初期仔鱼之体型亦应较大,初期摄饵应较无问题,仔鱼之活存率亦可相对提高。
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的最大障碍为不易获得体重1.3公斤以上的雄性种鱼。为克服此项问题,尝试购买500克左右的一年鱼作为种鱼培育的种原;惟野生鱼在池中不易养活,放养后未发现摄食行为,仅能活存一个月余,是亟待突破的瓶颈。未来将继续改善养殖设施,积极探讨促使野生的皇帝鱼幼鱼摄食成长的方法。如果能顺利育成种鱼,此类鱼种大部分都能在养殖设施中成熟且自然产卵,人工繁养殖的可行性相当高。由捕获的野生1年龄的皇帝鱼之体重推断,养殖一年应可达500 -600克的市场体型,在台湾可谓深具养殖潜力的新选择。
养殖环境特点
回 复 力 高,族群倍增时间少于15个月。
设缸环境 设缸类型 淡水生态缸:石头、水草以及底沙。
珊瑚缸适应性 最小缸容量 130升水 缸水温度 野外22-26℃,水族箱环境建议不高于30℃。
缸水比重 缸水pH值 pH 7.2-8.2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8 03:21
目录
概述
基本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