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闸始建于1933年,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金水闸路93 号。武汉市江夏区金口因位于
金水河注入长江处而得名。掌控着上游的斧头湖、西凉湖、鲁湖。保障着咸宁沿江三县和江夏区的水安全。它的主要任务是抽排涝水,现在也有抽污水的任务。一代名舰
中山舰即沉没于附近江面,新建的
中山舰博物馆也位于此地。
没有想到,1935年春,蒋介石在此题词的“金水闸”三个字还在,被刻在白色的大理石上,镶嵌在闸门旁边的一块巨大石碑上。背面镌刻着当时
全国经济委员会的纪念碑文。研究近代经济史、水利史、审计史的学者,此碑具有重大价值。
从史料上看,金水闸——1935年3月建成于金水河下游禹观山(禹观山就是金口电排站,相传大禹治水曾路过金口,登临此山,俯视江河水势。山以人系,得名禹观山)。金水闸因排泄金水流域之水而故名。在上世纪30年代是湖北省最大的排水闸,为民国时重点工程项目,也有人说是国民政府修建的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耗资90万美元,2002年当地政府重新修建的金水闸,耗资800万元人民币,耗资也比较接近。
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入选理由:近代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民国时代唯一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至今保护得最好的近代大型水利工程;融汇了多国水利专家的智慧(美国人史笃培任总工程师,奥地利人任工地总监,闸门由英国公司设计,荷兰人参与审查计划),钢材由德国、比利时提供,启闭设施由荷兰、英国制造。
据江夏水利局的有关文件记载,金水堤、金水闸修建以前,每逢洪水,江水就会出现倒灌,沿金水河而上,范湖乡、法泗乡、马鞍山镇、河垴乡以及临近的嘉鱼县和蒲圻市的部分地区几成一片泽国,几百万居民在洪水的肆虐下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鉴于此,蒋介石下决心修建了眼下这一在当时称得上是巨大的水利工程。工程完工以后,洪水沿金水河倒灌的现象被彻底根绝,并且每逢涝灾,堤内的积水通过金水闸的几台巨型水泵被及时地排到长江中,自此,金水河两岸的黎民百姓避免了年复一年的洪涝之苦。
当地人说,其建设融合了当时世界专家的智慧:美国人任总工程师,奥地利人任工地总监,闸门由英国公司设计,荷兰人参与审查计划,最后蒋介石为它亲自题额。它隔离长江与金水河,让江水不会倒灌,从而起到灌溉、排洪的作用。至今,金水闸仍在发挥作用。只不过原来的闸门不用了,成为古董,在50米之外,修了新闸,涵洞还在用。当地人说,文革时期在蒋介石的题词上抹上石灰,才得以完好地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