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汤桥
中国天津市境内桥梁
金汤桥(Jintang Bridge),原名东浮桥,是中国天津市境内连接南开区与河北区的跨海河过河通道,也是天津市最早建造的大型铁桥之一,中国唯一的钢制式平转式开启桥。
建设历程
雍正八年(1730年),青州运同孟周衍鉴于当地河流阻碍了两岸民众的交往与物资流通,主动捐出自己的俸禄,倡导并领导了建造浮桥工程。在他的倡议下,众多商人积极响应,共同出资捐造了十四只船,将这些船只连接成筏,形成了一座横跨河流的浮桥,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往来。这座浮桥因其位置靠近盐官厅,也被当地人称为“盐关浮桥”,又因为位于天津城东,故有“东浮桥”之称。孟周衍的这一善举深受百姓爱戴,大家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将这座桥称为“孟公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天津海关道及奥匈帝国意大利租界领事署、电车公司,合资将东浮桥改建为永久性钢桥——金汤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金汤桥竣工通车。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金汤桥进行第一次大修。
1970年,金汤桥进行第二次大修,并拆去电动开启设备。
2003年,金汤桥在恢复设计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加固。
2004年9月21日,金汤桥旋转跨改造后首次逆时针旋转。
2005年,金汤桥再次重修,恢复了开启功能。
桥梁位置
金汤桥位于天津市河北区境内。桥梁为东西走向,西起南开区水阁大街,并与张自忠路立交,上跨海河,东至河北区建国道。上游距狮子林桥693米,下游距进步桥435米。
桥梁设计
桥梁结构
金汤桥由固定跨和转动跨组成,海河西岸为固定跨简支梁,采用下承式简支钢桁架结构,桁架下设摇轴支座;东岸为两跨平转式开启的连续梁结构,平转开启时为双悬钢桁梁桥,闭合后形成连续钢桁梁桥。桥墩采用重力式墩台,墩台下设木桩基础,方便中墩开启系统的安装。主桁结构由角钢和钢板铆钉拼接而成,弦杆为T形,竖杆为十字形,斜杆则使用工字钢或槽钢。桥面采用纵横梁体系,横梁由角钢与钢板铆接而成,端横梁为槽形,转动跨的端横梁为弧形以满足承重需求。中央非机动车道使用工字钢纵梁,而人行道则采用槽钢纵梁。
桥梁参数
金汤桥全长76.4米,宽10.5米,车道宽6.8米。西岸跨长35.3米,东岸跨长20.3米、20.4米。整修改造后桥体总质量约为200吨。桥梁主体由固定跨和旋转跨构成,其中旋转跨长40米,桥梁回转半径26.5米。全桥铆钉数量约为36000个。跨径布置为37.5米+27.2米+26.5米。
运营情况
截至2003年,整修后的金汤桥成为步行桥,不能通过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设备设施
截至2003年,金汤桥设有中心回转支承系统和桥端支承分离机构,用于解决原开启系统存在的设计缺陷,如机械传动系统的回转中心、转动跨的回转中心、桥墩中心的设计基准与安装基准不一致的问题,以及开启时边墩转轮滚动对中墩转动中心轴产生的巨大扭矩问题。中心回转支承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大型高强度闭式滚动旋转系统,将原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有效减少了磨损,提高了开启系统的稳定性和寿命。桥端支承分离机构则通过消除开启梁端滚动摩擦的影响,确保开启过程更加平稳,降低了开启所需的扭矩,简化了动力系统设计。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技术创新
荣誉表彰
2018年1月,金汤桥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文化特色
桥名来源
金汤桥在设计和建造时,充分考虑了其稳固性和安全性,旨在达到坚不可摧、稳如磐石的效果,以此来确保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通行。因此,人们赋予了它“固若金汤”的美好寓意,象征着桥梁如同古代城堡般坚固,能够长久地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交通服务。基于这样的寓意,这座桥被正式命名为“金汤桥”。
天津解放
主词条:解放天津
随着平津战役的推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东西两个主攻部队于1949年1月15日凌晨5时30分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将鲜艳的红旗插在了桥头,实现了战役中的“拦腰斩断”战略目标。第45军第135师第405团7连被命名为“金汤桥连”。
1984年5月13日,天津市在金汤桥畔建一座纪念碑,以纪念金汤桥会师与天津解放的事项,2021年,解放天津会师纪念地被列入天津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价值意义
金汤桥代表了天津的历史与重生,它蕴含着这个城市特有的精神价值,也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生命力。(天津市规划展览馆 评)
金汤桥已成为天津海河上的标志性建筑,是这座城市珍贵的红色文化遗产,金汤桥与硝烟弥漫的战斗及无数解放天津的英烈一起,让后人永远铭记和缅怀。(中国共产党天津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评)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海河桥韵.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津沽史话》第四期——天堑通途:市区的四座名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委员会.
天津文物主题游径丨红色记忆之胜利凯歌.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广播电视局、天津市文物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7 23:10
目录
概述
建设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