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瓯乡
汕头市潮南区的乡镇
金瓯乡(俗称瓯坑)位于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距离镇政府约4公里,地处大南山北麓,与风华、古溪、鹤丰等乡毗邻。创寨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由福建省长乐县南乡迁居潮阳县新兴乡之瓯坑。现有人口约三万人,全乡居民均为陈姓。20世纪50年代因人口众多,分为东北村和西新村两个行政村。
基本概况
金瓯乡今分设为西新、东北村,地处大南山北麓,位于汕头市潮南区两英镇东北部,东接鹤洋、风华村,西连古溪居委,北与峡山镇毗邻。金瓯乡因地势低凹,而“凹”与“瓯”潮音相近,俗称瓯坑乡(后坑)。金瓯乡以陈姓为主,金瓯乡原为一个行政乡,由于人口众多,1956年分为东北、西新两个村。改革开放以前金瓯住宅多为贝灰泥木结构平房,改革开放以后,新建钢筋水泥结构楼房。耕地面积2400亩,种植水稻、甘薯、花生、大豆等。古往今来金瓯人惟耕惟读,是一个文化之乡,近代的金瓯人亦农亦工亦商,又是一个有名的侨乡和工业乡。金瓯乡拥有纺纱、织布、花边、印染、服装各类民营企业300多家,产品畅销国内外,成为享誉全国的纺织服装专业乡。1987年旅外侨胞捐资兴建西新华侨学校;1989年旅外侨胞捐资扩建西新小学。旅港同胞陈焕善捐资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多宗。如今金瓯乡内新建楼房、厂房鳞次栉比,宽阔的水泥道路四通八达。陈沙大道从乡里经过,有村道通司神公路,交通方便。
来源
金瓯乡陈氏始祖讳智、字伯谔,号松轩;福建长乐人,宋嘉熙二年进士,为监察御史、淳祐四年出守惠州,辞官回乡途径潮阳时因病暂居黄陇都(今两英镇),遂卜居潮之黄陇都乡,后分衍四世纯厚公、五世西畴公于明宣德年间(1426年)定居金瓯乡,西畴公次子清畴公迁汕头河浦,四世纯笃公、五世遁叟公迁潮阳棉城。迄今600余年,传代20余代。
信仰
金瓯乡保生大帝真君古庙,始建于明朝正德四年(1509)。先是设炉奉祀,祈福消灾,安居报境。至明代正德四年建庙塑像,奉祀保生大帝为福主。历祖以来,被泽特深,人心皈向,世代庙食,香火鼎盛。金瓯乡每逢子、卯、午、酉之春,泽吉日设坛建醮。三年一次保生大帝建醮,沿袭着北宋时期的道教色彩,爬刀梯,上醮坛为民祈福。作为社庆活动,理事人员斋戒十二天,乡民斋戒三天,挑选诚心人士搭建醮坛,磨钢刀。醮坛高五丈多,是杉木搭建的楼台,刀梯高五丈六尺,是一百三十多把锋利的钢刀用麻绳捆扎成叉形、斜形的梯坎。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大帝择日竖梯,刀梯安放在一个木桶边沿,桶中盛有七色花水,五色种子等吉祥物。组建英歌队,仪仗队,少年腰鼓队,有东南“振金声”,西北“乐三轩”,金瓯“太平音”大锣鼓队,五个社门都有一支标旗队。全乡家家户户高挂红灯笼庆贺,全乡道路张灯结彩,彩旗飘扬。
金瓯乡族号书号
陈氏族号:大宗维翰、长发其祥、南国是式、载锡之光、永言孝思、介尔昭明、世德作求、福禄来成、克定厥家、为章于天、有命号集、君子万年
陈氏书号:中华建统、景运焕新、钦崇正教、绍述先民、文治开化、至道同仁、育材兴学、康乐和亲、创垂绵继、卓立秉钧、武威安远、英达咸遵 陈氏女校:巧妙敬正、兴喜顺晶、真锦惠淑、慈美贞赢、端荣宜静、芝苑桂香、常施遂善、留芳名扬、纲仪妆信、良助可珍、睦邻启合、帷郁兰传
建醮庆典活动
保生大帝建醮庆典活动
金瓯乡历代崇拜的神灵是“保生大帝”——“医神”吴夲,是创寨第一代祖先带来的香火。三年一次的保生大帝建醮,沿袭着北宋时期的道教色彩,爬刀梯,上醮坛为民祈福。据了解,醮坛高五丈多,是杉木搭建的楼台,刀梯高五丈六尺,把一百三十多把锋利的钢刀用麻绳捆扎成叉形、斜形的梯坎。刀梯安放在一个木桶边沿,桶中盛有七色花水、五色种子等吉祥物。金瓯乡保生大帝建醮庆典定在当年的农历 2 月 14。当日,斋戒、净身后的“老爷同身”头绑潮汕印象红布,一身红衣坐在椅轿上,由锣鼓队开道,抬至之前搭建好的刀梯下,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背着厚重的符条,赤脚爬上由一百三十多把锋利钢刀扎成叉形、斜形的梯坎,在高五丈的醮坛上行祈福之礼仪,然后,再沿原路,踏着刀梯而下。在建醮庆典活动前后延续的三日里,“老爷同身”每天都会上下刀梯多次,行祈福之礼仪。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7 15:58
目录
概述
基本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