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祖权,男,汉族,1977年5月生,四川阆中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山东省
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
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77年5月,金祖权出生。
1995年,本科就读于河南理工大学硅酸盐工艺专业。
1998年7月,参加工作。
2000年,研究生就读于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
2003年—2006年,在东南大学从事结构混凝土和重大土木工程的耐久性和寿命预测研究,师从孙伟院士。
2006年8月,获东南大学材料学博士学位。
2007年9月,加入九三学社。
2009年—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从事海洋工程钢筋混凝土腐蚀与防护博士后研究,师从侯保荣院士。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留学访问一年,与AIM(Advance and innovation materials)研究团队合作从事钢筋增强碱激发体系的海洋腐蚀研究。
2019年6月18日,入选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21年7月23日,任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试用期一年)。
2023年7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挂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金祖权主要从事
混凝土耐久性、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等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工作,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三代核电站高性能核电牺牲混凝土的自主开发工作;他参与了中国第二条海底隧道—
胶州湾海底隧道、
青岛地铁等重大海洋工程的高性能混凝土制备及性能评估研究,构建了中国北方海洋环境隧道耐久性设计体系,攻克了隧道衬砌混凝土易开裂、难施工、拱顶易出现空洞的通病,参与建立了海洋工程耐久性监测评估体系。参与了中国第三代核电站高性能牺牲混凝土的自主开发工作。
金祖权提出了海洋环境混凝土耐久性加速试验方法,丰富了混凝土耐久性理论,为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评估奠定试验和理论基础;在中国国内首次实现了海底隧道混凝土结构服役性能的实时评价与大规模监测,研究成果已在青荣城际铁路跨双岛港大桥、青岛地铁中得到应用。形成了中国核电牺牲混凝土制备与应用成套技术,成果已在台山核电站得到应用。
截至2021年3月,金祖权在《
硅酸盐学报》《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等中国国内外刊物上发表SCI和EI检索论文100余篇。
截至2020年12月,金祖权出版学术专著2部。
截至2021年3月,金祖权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973项目子课题等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纵向课题4项。
截至2021年3月,金祖权获得授权国家专利、软件著作权40余项。
截至2021年3月,金祖权主参编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7部。
截至2021年3月,金祖权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青岛市科技进步奖5项。
人才培养
截至2021年3月,金祖权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
金祖权平时注重参加工程实践,多次参加本专业的工程问题论证和评审,利用这种优势,他经常把最新的、活生生的工程实例带进课堂,拓展课堂空间,拉近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距离。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每学期都要指导本科生及研究生在实验室做大量的实验。
金祖权每年承担四门本科生、二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大量的实践性教学任务。
截至2016年4月,金祖权带领本科生完成的创业计划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山东省赛区二等奖,完成的“工程材料系列课程建设”获得了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有2名获得国家奖学金,指导的本科生获得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
截至2021年3月,金祖权培养学生获省优秀学位论文5篇、省优秀成果奖2项,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第3完成人)1项,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第1完成人)三等奖1项。
截至2021年3月,金祖权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青岛理工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金祖权为中国重点海洋工程和核电工程百年服役寿命做出贡献。(河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评)
金祖权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以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斐然的科研成绩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在教学、科研及管理岗位上默默耕耘,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他注重将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上,金祖权始终带头在教学一线上默默奉献。金祖权多年来用自己求学求知精神影响学生,他对科学、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现身说法,唤起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未来工作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求。作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和青岛市九三学社青工委主委,他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水平和驾驭实际工作的能力,努力利用自身所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青岛文明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