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祖礼
中国民乐演奏家
金祖礼,少年时喜爱民族乐器,曾随民间艺人学习琵琶、二胡、三弦等乐器。1924年担任“乐林国乐社”指导,1930年参加“大同乐会”,1940年与卫仲乐一起创办“仲乐音乐馆”,1941年与卫仲乐、许光毅共同建立“中国管弦乐团”,1956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为专任竹笛教学。金祖礼的演奏音色秀丽、柔和、韵味浓厚,为江南丝竹的宗师之一。
人物经历
金祖礼,又名晋升,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上海人,1906年生。少年时即开始向叔父金寿泉学习丝竹乐,青年时期先后向上海的丝竹名家许仙、张志祥、金忠信学习各种丝竹乐器,精通江南丝竹演奏的全档乐器,素有江南丝竹“笛王”之称。金祖礼又熟知江南丝竹音乐的典故,撰有《丝竹史话》和《上海民间丝竹音乐史》。
金祖礼1924年加入“乐林国乐社”,1926年任乐林国乐社副指导。1931年加入“大同乐会”,向郑觐文学古琴。1940年秋,卫仲乐从美国归来后,参与仲乐音乐馆的教学。1941年以仲乐音乐馆的学员为基础,组建中国管弦乐队,任副队长。1956年秋调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任江南丝竹教学工作,1964年秋应聘到北京中国音乐学院民乐系执教江南丝竹,1965年底返上海音乐学院继续任教,1968年4月退休。于2000年8月30日去世,享年95岁。
金祖礼毕生致力于江南丝竹活动,曾任云和国乐学会顾问、主任委员,上海国乐团体联谊会(筹)常委委员,曾与许光毅合办礼毅音乐研究室,并担任中国管弦乐团副团长,上海江南丝竹学会名誉副会长以及许多业余民乐团休顾问及指导。
金祖礼童年就爱好江南丝竹,1920年,在敬业中学求学期间就跟随叔父金寿泉学吹笛子,并经常随叔父去豫园春风得意楼听老一辈合奏丝竹,耳濡目染,兴趣日浓。1924年参加乐林国乐社,受到许仙的指导,学会《三六》、《行街》、《云庆》等八大名曲。他也曾到浦东塘桥、川沙长桥的农村丝竹班寻师访友,汲取养料。1926年师从张志翔先生学习琵琶、扬琴、二胡等乐器。1935年向金忠信学习洞箫、三弦、二胡,并向汪昱庭学习大套琵琶曲《将军令》、《阳春古曲》、《浔阳夜月》等等。
金祖礼在江南丝竹中吹、弹、拉、打,件件皆精,尤其是笛子、洞箫,功底深厚,音色优美,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演奏经验。除大、小江南丝竹乐曲外,他对大套曲、古曲也很熟悉。
1948年,金祖礼参与的云和国乐学会应邀参加国乐广播演奏会,每天一小时,连续二十天,每日调换节目,点播络绎不绝。当时印发《春江花月夜》、《将军令》、《妆台秋思》曲谱数千份,对传播民族音乐影响深远。
1953年,他与云和国乐学会一起在上海首次演出琵琶齐奏《阳春白雪》。
1954年后,他多次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组织的丝竹演出活动。在演出中,除江南丝竹“八大曲”外,洞箫独奏曲《银箫引》、笛子独奏曲《雨雪》、《思凡》、《朝元歌》、《妆台秋思》、琵琶曲《浔阳夜月》、《月儿高》、《陈隋》等是他经常演奏的拿手曲目。
1980年-1985年期间,金祖礼参加上海音协等单位举办的上海市江南丝竹交流演出活动。
1982年与陈永禄,张徵明,赵甫庸,刘钟等云和同志参加上海音乐学院为抢救老一辈艺术成就的江南丝竹录音录像演出。
1983年,参加上海音协和上海民乐研究会江南丝竹录音演出。
1985年11月,在庆祝卫仲乐先生从艺60周年音乐会上,金祖礼以80岁高龄和陈永禄先生率云和国乐会同志们一起演奏江南丝竹。这也是金祖礼先生最后一次公开的演出活动。
除了参与各类演出,金祖礼注重乐谱的收集整理和编译,精心整理江南丝竹“八大曲”曲谱,编写说明并以此作为教材。
金祖礼1956年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担任江南丝竹和笛子演奏教学工作,将民族音乐江南丝竹教学和研究引入了高等学府,创立了江南丝竹音乐课程,专业从事音乐人才的培养。1964-65年应邀赴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工作,开设了江南丝竹音乐课程并任教传授,推动南北民族音乐交流和教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除此之外,他还致力于江南丝竹史料的研究工作, 曾担任《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上海卷》编辑委员会艺术顾问,撰写了《上海民间丝竹音乐史》《江南丝竹概述》《丝竹史话》和《一代琵琶宗师汪昱庭先生》等文章,回顾了江南丝竹音乐的形成、乐曲的来源和演变,以及上海地区丝竹团体活动的概况,为后人研究发展江南丝竹音乐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个人作品
《上海民间丝竹音乐史》、《江南丝竹概述》、《丝竹史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4 18:3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