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
2001年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是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09-01出版的图书。本书介绍了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脆弱性的具体内容。
内容简介
金融自由化促进了金融发展,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加剧了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引发的危机促使经济衰退。这是金融自由化的二重性。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金融自由化的收益大于风险,所以应当赞同金融自由化。在实践上,由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压力,金融自由化又是一个不得不走的过程。因此,必须推进金融自由化。而最优的金融自由化的政策安排,将减低其脆弱的一面,增大其收益的一面,所以金融自由化又要讲究方式。这一切同样适用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化实践。
脆弱是金融业的本性——由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所决定,这是狭义上的金融脆弱性。广义上的金融脆弱性,则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泛指一切融资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包括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在金融市场膨胀发展之后,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愈益脱节的背景下,金融脆弱性有一种自增强的趋势。金融脆弱累积的自然结果就是爆发金融危机,从而严重损害了经济增长。
金融自由化的主要方面——利率自由化、合业经营、业务范围自由化、金融机构准入自由、资本自由流动——都有引发金融脆弱性的可能。
金融自由化“逆”风而行,说明它主要不是出自各国政府的意愿。推动金融自由化深藏于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在机制——经济金融全球化——之中。在金融全球化时代,各国政府一方面面临经济金融全球化要求市场自由交易的压力,另一方面在金融创新的冲击下又处于“管不住”的无奈之中。这样,严格的金融管制已不再有什么“效益”可言,继续推进自由化就成为必然之举。
中国金融发展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并从多方面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消除巨额滞存的不良债权是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前提。金融产权多元化是中国金融市场化的核心。从方式上来说,以某一国有银行的若干家省分行为基础,成立控股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可能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发展非国有银行虽很有意义,却无可行性。
50年来,我国长期维持一种合业经营局势。现在,由于“风险决定收益”的市场调节机制在中国还不能发生根本作用,只能实行有限的合业制度。
在我国,利率风险的控制既要求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和技术熟练,也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透明度和市场激励保障。
WTO协议外在地规定了我国金融开放的速度和深度。就应对WTO而言,增加金融运行的透明度将是最重要的。
资本项目可兑换对于中国的最大风险在于货币替代和资产替代广泛发生后的资本外逃,以及由此引起的国内投资缩减。尽管现阶段资本项目可兑换对中国是风险大于收益,但在全球金融化的压力下,资本项目可兑换已不可逆转。
承认人民币不贬值并不意味着长期将汇率固定于一点。作为一个经济大国,长远地看,必然要采用弹性汇率制。而以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方式渐次地过渡到弹性汇率制,将是一条稳妥的政策演进之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0 21:09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