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鱼
金钱鱼科金钱鱼属动物
金钱鱼是金钱鱼科、金钱鱼属鱼类。身体侧扁而高,侧面观略呈卵圆形。头部常有2条黑色横带。身体褐色,腹部颜色较浅,体侧散布近圆形的大黑斑。幼鱼身体多为橄榄绿色,且有金色光泽,体侧黑斑多且明显。体被细小的鳞,不易脱落。侧线完全。奇鳍上有黑色斑点。有1个背鳍,起点前方有1枚向前平卧的棘,常埋于皮下。胸鳍短,后缘弧形。臀鳍与背鳍鳍条部形状相同。尾鳍后缘截形或双凹形。
形态特征
背鳍Ⅰ,Ⅺ~Ⅺ-16~17;臀鳍Ⅳ-13~15,胸鳍16~17;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鳃耙4~6+10~13。金钱鱼体高侧扁,略成钝六边形。体长为体高的1.5倍,为头长的2.8~3.5倍。头长为吻长的3.0~3.4倍,为眼径的3.3~4.6倍。头小,口小,近前位,吻中等长,颇宽钝,鳃孔大,上、下颌约等长,两颌齿呈细钢毛刷状,带状排列。鳍棘有毒,人被刺伤后患处会有疼痛及红肿。体褐色,腹部呈浅银白色,体侧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圆形黑斑,幼鱼时体侧黑斑多而明显,头部一般隐有条黑色横带。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金钱鱼为广盐、暖水性中小型鱼类,栖息于近岸岩礁,红树林及海藻丛生的咸、海水水域。金钱鱼是动物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稚、幼鱼期以浮游藻类、桡足类、十足类幼体为食;成鱼期以小虾、蟹、底栖环虫、小贝类为主要捕食对象。人工饲养条件下,稚、幼鱼可以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及人工采捕或培养的桡足类、枝角类;2.5~3厘米以上幼鱼可以投喂鱼糜及微囊颗粒饲料;成鱼期以鱼糜为主。驯养条件下,金钱鱼能群体掠食漂动状态或静止的投喂鱼糜及软性颗粒料。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水域,从科威特至瓦努阿图岛国,日本南部至伯劳、密克罗西尼亚群岛等广大水域均有分布。中国自东海南部至南海及北部湾均有分布,其中在广东、台湾及广西沿岸为常见的鱼类。
存在:澳大利亚、孟加拉、柬埔寨、中国、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日本、科威特、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国、缅甸、新喀里多尼亚、新喀里多尼亚、也门。
存在不确定:美属萨摩亚、库克群岛、纽埃。
繁殖方式
金钱鱼性成熟与产卵受温度、盐度、降雨、食物等环境因素影响。在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金钱鱼繁殖季节为6~7月;中国南方沿海繁殖季节则较长,始于4月中下旬,终于9月,盛期在5~8月。雌、雄鱼最小生殖生物学年龄均为1龄,首次性成熟体重分别为150~200克、83.5~90克,雄鱼性腺成熟系数(GSI)最高2.2%,雌鱼GSI最高达14.7%,但性腺发育不同步,雄性一般先于雌性成熟。金钱鱼体重与怀卵量比约为(20~18)∶1,但具体繁殖力数值存在差异,可能与亲鱼大小、生长环境、饲养条件、地域品种差异等因素有关。成熟卵子直径为430~750微米,球形,浮性,无色透明,含单个直径约300微米的黄色油球。成熟精子属于硬骨鱼I型精子结构,精子存活率和运动性在25~30‰盐度最高。未受精卵子在1小时内变浑浊。受精卵呈规则球形、具光泽、卵膜薄且无色透明,受精后1~2小时内油球会不断融合。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9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金钱鱼,体形优美,色彩斑斓,性情温顺,肉质鲜美,是一种具有观赏和食用价值的名贵海水经济鱼类。金钱鱼环境适应性和抗病抗逆性极强,不仅能在海水和咸、淡水中生长发育,而且也适宜在淡水中养殖,成为中国南方沿海池塘和网箱养殖的重要种类,经济价值较高。
参考资料
Scatophagus argus.iucnredlist.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13:4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