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金陵琴派),江苏省
南京市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古琴艺术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完备。经历代琴人和文人创造性的发展,古琴艺术不断趋于成熟和完善。
金陵琴派是中国古琴艺术流派之一,形成于明末清初,艺术活动主要集中在江苏省南京地区。明朝初期,朱元璋定都南京,开创一番盛世,南京成为政治文化中心,金陵之地吸引众多才子名士聚集,其中不乏许多琴人。朝廷招揽名家为皇家乐官,专为皇家谱曲奏乐,于是开始逐渐在此地养成风格。
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政治文化中心逐渐北移,但南京因已有一定时间积累沉淀,且帝都地位仍在,仍有许多琴人在此生活。代表琴家有杨抡等。杨抡,江宁人,《真传正宗琴谱》(《太古遗音》《伯牙心法》)是他经久不衰之作,其人“为人敏而慎,谦逊少欲”(《伯牙心法序》),奏琴具有“参差有节,抑扬有序”得“古韵之遗”(《琴旨》)的风格,在当时琴家黄龙山、杨表正等人的共同影响和江南水乡的特有环境滋润下,南京地区的琴派已然形成,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不小的影响,当时的“江派”,“江”就是“江左”,主要指现在南京,为金陵琴派的前身。
清末民初,金陵琴派出现了黄勉之、杨宗稷等代表人物,黄勉之创办的金陵琴社让琴坛充分领略了金陵气象。
金陵古琴流派是江苏四大古琴流派中的重要派别之一。金陵古琴底蕴深远,由来已久,但“金陵派”一词却是后来才有。清代乾隆时期文人王坦的《琴旨》就有早期对金陵琴派演奏特点的描述:“金陵派之参序有节,抑扬有纪,可谓得古韵之遗。”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金陵琴派符合儒门“致中”“致和”之意。其后清代道光时期文人陈幼慈在他《琴论》中提到:“动称宗常熟派、金陵派、松江派、中州派。或以闽派、浙派为俗,以常熟派为雅,以中州派为正。”
1934年,由王心葵、徐元白、夏一峰等人发起创立青溪琴社,活跃金陵琴坛的同时,坚持进行古琴艺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工作。
1954年12月,南京乐社正式成立,社中包含一个古琴组,其后古琴组独立出来,定名为“金陵琴社”。
基本特征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金陵琴派融南北琴风于一体,在节奏、指法和音乐意境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金陵琴派强调琴家应具有全面艺术修养,认为只有通过由“琴心合一”到“天人合一”的道路,才可能达到高雅精致、清澄脱俗的艺术境界。金陵琴派主张琴歌与琴曲并存,反对一味雷同,其指法灵活细腻,演奏风格飘逸洒脱、跌宕起伏,尤善以“顿挫”取胜。
金陵琴派艺术传承上的特点:一是注重曲、歌并重的传统,强调服从内容表现的需要,既肯定琴乐有“音出自然,不喜以文拘之”的一面,也不否定琴乐有“原取文谐音,岂可舍文而就音”的一面;二是兼取风韵、诸派意趣而又自成一体的格调。
代表作品
金陵琴派主要有《关睢》《雁过衡阳》《渔歌》《塞上鸿》《汉宫秋月》《佩兰》 《 圯桥进履》《鸥鹭忘机》《释谈章》《普安咒》《梧叶舞秋风》《梨云春思》 《 春山听杜鹃》《秋塞吟》《风雷引》《长门怨》《平沙落雁》《良宵引》《水仙操》《阳关三叠》《渔樵问答》《静观吟》《关山月》《秋风词》《泣颜回》《忆故人》《慨古引》《大学之道》《秋江夜泊》等。
传承保护
金陵琴派既是中国古琴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又是南京地区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民间音乐流派之一,在中国古琴音乐史占据一席重要位置,并对后世山东诸城等琴派产生较大影响。
近年来西方强势音乐文化的冲击和职业化、专业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使古琴原有的传承系统遭到破坏。当代金陵琴派在后继人才培养、曲目整理、音像资料保存及乐器保护与修复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刘正春,男,汉族,1935年3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传承人编号是03-0833。由江苏省南京市申报。
桂世民,男,汉族,2018年5月25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传承人编号是05-2058。由江苏省南京市申报。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古琴艺术(金陵琴派)项目保护单位南京市秦淮区文化馆获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2019年8月30日,金陵琴派同另外五大古琴流派参加由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乐器协会古琴研究会主办的“清泉阁‘瀚乐无疆——纪念川派古琴家顾梅羹先生诞辰120周年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