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风铃木
紫葳科风铃木属的一种植物
黄花风铃木(学名:Handroanthus chrysanthus (Jacq.) S. O. Grose),异名Tabebuia chrysantha,别名黄钟木、巴西风铃木、黄金风铃木、毛黄钟花、伊蓓树、毛风铃等,为紫葳科(Bignoniaceae)风铃木属(Handroanthus)落叶或半常绿乔木。黄花风铃木植株4~6米高。树干直立,树冠圆伞形,树皮有深刻裂纹。圆锥花序顶生;花冠金黄色,漏斗形,像风铃状,花缘皱曲。掌状复叶对生,倒卵形,有疏锯齿,全叶被褐色细茸毛,叶面粗糙。蒴果卵形或近球形,长条形向下开裂;种子浅褐色,长条形,有绒毛,具膜状薄翅。花期2~4月。
名称来源
黄花风铃木学名中Chrysantha来源自两个希腊词χρῡσ-ός(金色的)和 ἄνθεμον(花)。Araguaney(阿拉瓜尼,委内瑞拉称呼黄花风铃木)来源于“aravenei”,此词为卡利纳人(加勒比人)古时用来称呼黄花风铃木。黄花风铃木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巴西等国有不同的称谓,在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叫做“guayacán”,在玻利维亚叫做“tajibo”,在巴西叫做“ipê-amarelo”。
形态特征
黄花风铃木为落叶或半常绿乔木,植株4~6米高。
树干直立,树冠圆伞形,树皮有深刻裂纹,茎干枝条轻软纤细纹路清晰。
掌状复叶对生,小叶4~5枚,五叶轮生,倒卵形,先端渐尖,基部浑圆或近截形,纸质有疏锯齿或全缘,全叶被褐色细茸毛,叶面粗糙。
圆锥花序顶生;花两性,萼筒管状,不规则开裂;花冠金黄色,漏斗形,长2.5~8厘米,像风铃状,五裂;花缘皱曲,但为两侧对称花,甜香;雄蕊4枚,二强,不突出。
果实及种子
蒴果卵形或近球形,长条形向下开裂,长18~25厘米;种子浅褐色,长条形,有较长的芒,有绒毛,具膜状薄翅。
物种分布
黄花风铃木原产于墨西哥、中美洲、南美洲,分布在世界热带地区,如墨西哥、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
黄花风铃木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引入中国台湾,其标本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洛杉矶植物园引入中国广州,在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栽培较广,如海南、广东、云南等省区。
生长环境
黄花风铃木主要生长在潮湿的热带生物群落中,常生长在海拔400~1700米的庭院、园林、公园、住宅区、道路绿化等。
生长习性
黄花风铃木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具有耐旱、耐瘠、耐热、抗污染等特点,但不耐寒。其喜光喜肥,生长速度中等,最适生长温度为23~30℃,能忍耐的最低温度为5℃,种子发芽适温24~28℃。黄花风铃木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pH值在5.8~6.5的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之土壤或砂质土壤最佳。黄花风铃木还是萌芽力强、易移植的植物。花期2~4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黄花风铃木的花为两性花、虫媒花,其花色亮黄明艳,易吸引昆虫进行传粉。且其果实成熟后向下开裂,种子随风自然飘散,且种子有许多绒毛,有利于其传播。
人工繁殖
黄花风铃木繁殖方法有扦插、播种或高压法等,播种是其主要方法。
播种繁殖
插种前,使用温水或硫脲浸泡黄花风铃木种子,缩短树种发芽时间,而后捞出进行播种。在春、秋季,将种子均匀播撒在土壤表面,采用比基质更细的土壤进行覆盖,覆土厚度不宜过厚。
当苗高超过20厘米或小叶达5枚且完全展开时,可移植到大田。在选好的圃地,按株行距定植,打穴种植,每穴施有机肥作为基肥,与泥土拌施。
扦插繁殖
扦插于春夏交季温室内进行,当田间黄花风铃木萌芽条长至30~60厘米时,剪取萌芽条带回温室备用。取萌芽条中段饱满芽且半木质化部分作为穗条,用锋利的枝剪将穗条切成插穗,每个插穗含有枝叶,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溶液浸泡消毒;切口上端切平,下端基部切成斜面,切口表面光滑、不起毛。
将扦穗插入基质,扦插后立即浇透水;将基质表面与穂条充分充实。生根初期覆盖薄膜和荫网,1个月后开始生根,扦插35~40天后揭开遮荫网,开始全光照炼苗,炼苗4~5月后出圃大田种植。
组织培养
以黄花风铃木种子为外植体,取其种仁,接种至初代培养基上暗培养,再移至自然光照条件下培养。
将获得的无菌苗剪切成带腋芽节段,接种到芽分化和增殖培养基上,放在培养室内弱光条件下培养,在腋芽处分化出小芽,将芽丛切下,转接至新鲜的芽分化和增殖培养基上进行芽的增殖培养,定时转接。
剪取生长健壮的无菌芽接种至生根培养基上,放在培养室内弱光条件下培养。
生根培养待小苗的根系基本长齐,将生根瓶苗移至炼苗棚进行炼苗,经过炼苗的生根苗进行移栽,将小苗移栽至装有基质的育苗袋内,移栽在育苗棚内进行,移栽后要浇透水,用薄膜覆盖保温保湿,逐步通风,最后移除薄膜。
栽培
选地
播种前,需要对播种基质进行选择,应选择通气性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沙质土壤,苗床稍加抬高以便排水。大田栽植时选择土质中性至微酸性,疏松肥沃、排水灌溉条件良好的圃地。
田间管理
黄花风铃木如果已展开3片真叶,要取出小苗装入营养袋,种苗上袋后,置于遮阴网下进行培育,约半个月后再将其移到全光环境下。在此期间,需隔周喷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一个月后停止喷药。另外,为防止营养袋小苗根系扎入泥土,栽植前需移动1次。植入树苗后,去除营养袋,覆土并压实后浇透定根水。
冬季轻施肥料,种类以复合肥为主,每隔半个月施肥一次,同时,每隔三个月还需理施一次有机肥。如遇雨水偏少,天气干燥,要改变施肥方式,一般在树根部淋施稀薄腐熟粪水肥。幼苗期要加强培育,大田容易生长杂草,树苗裁植到大田后需要不定期进行除草。
在黄花风铃木树苗生长至50厘米时,应在树苗旁整一竹子,引导植株直立生长。另外,冬季会出现落叶现象,应将病技、枯枝、死枝全部修够清理掉,以形成良好的株型。
黄花风铃木不耐寒,在中国华南北部地区种植时冬季需注意寒害。
病虫害防治
黄花风铃木的的主要病虫害有叶斑病、天牛、钻心虫等。在每年春季新叶刚萌发时容易发生叶班病,可甲基托布津粉剂溶液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与黄叶喷绿兑水喷施防治,效果显著。在发现有天牛为害时,用刀片制开被侵害的部位,取出残留的虫卵或者虫子,最后在切料部位用土填平;或者使用菊酯类农药如万灵可湿性粉剂溶液或氯氰菊酯乳油溶液喷施防治,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当钻心虫蛀杆为害时,防治方法除了人工防治外,夏季每月喷敌杀死溶液或敌百虫溶液,同时加强水肥管理,减少虫源。
采收
黄花风铃木播种后3~4年可开花结果,种子成熟后蓇葖果开裂,果荚反卷导致种子极易随风飞散,因此当蓇葖果果荚未开裂前,即由绿转变为黄褐色时,及时采摘,采后晒干果实,果荚自然开裂后抖出种子,并阴干,密封保存。花风铃木种子不适合长时间贮藏,种子采摘后要及时播种,若是需要贮藏,最好冷藏保存。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黄花风铃木的心材为“重蚁木”,巴西当地称之为“Ipê”,是一种密度较高、质地坚硬,且耐腐蚀的木材,为世界上质地最密实的硬木之一,硬度是杉木的三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黄花风铃木的心材呈黄褐色或黑色,光泽和艺术感强、纹理交错、具有深浅相间条纹,常用于制造地板、木制家具、手工艺品和传统乐器。市场上的“重蚁木”多产于巴西和巴拉圭,其防火等级可达A1(与混凝土相似),因其机械抗压能力强,上个世纪中叶被玻利维亚和委内瑞拉等国用来做铁路枕木、木屋框架以及护墙板等,南美当地土著民族还常用黄花风铃木制作狩猎用的弓。
观赏价值
黄花风铃木花色亮黄明艳,花形如风铃,季相变化明显,具有春华、夏实、秋绿、冬枯四季分明的独特风味及呈现出优良的景观效果,盛开时满树金黄,颇为壮观,具有极佳的观赏价值。黄花风铃木常运用于造园当中,如用作行道树、庭园树、景观树、绿化生态环境及造林等。
生态价值
黄花风铃木幼苗对外界铅胁迫具有一定的抗性,通过自身调节能够抵御一定范围内的铅胁迫,可作为土壤铅污染地区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的树种,对保护环境、园林美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药用价值
黄花风铃木的树皮和心材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是印第安人的传统草药,其树皮和心材中含有多种药用成分,内部的树皮经过加工可制作成一种褐色茶,具有清肺祛痰的作用。心材中高浓度拉帕醇含量,拉帕醇具有抗菌、抗病毒杀虫,抗炎等的特性,已被开发成多种针剂或者酊剂,用于治疗感冒、消化性溃疡和糖尿病等。市场上应用较多的Atovaquone(美普龙)就是拉帕醇的衍生物,在治疗肺囊虫病肺炎、弓形体病和疟疾方面效果显著。
保护现状
黄花风铃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易危(VU)。
植物文化
黄花风铃木是巴西和委内瑞拉的国树。1948年5月29日,委内瑞拉宣布黄花风铃木为其国树,因为它亮丽的深黄色与委内瑞拉国旗上部颜色相似,且它是具有象征性的本土物种,是委内瑞拉的国家标志之一。
黄花风铃木花语是感谢,这与它随四季变化的风貌有关。在中国南方地区,黄花风铃木于春节前后开花,犹如黄色的灯笼迎风摇曳,彰显出勃勃的生机和幸福的寓意,为无数离家复工的人们带来新年的希望。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8 09:22
目录
概述
名称来源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