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鹗书院
湖南岳阳境内书院
金鹗书院坐落在金鹗山南麓,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原为清代大学士吴獬的书斋。后在此基础上谋建书院于此,未果。光绪十年(1884)知县刘邦华捐资倡建。1995年恢复重建。书院依山傍水,吐纳苍翠,满目灵秀,佳景如画。院内建有藏书楼、讲学堂、孔圣堂、山长轩等。
简介
有门坊、讲堂、藏书楼、稻香楼、奎星阁、先圣祠、报功祠、知味轩、文昌亭(始建乾隆年间,道光13年重修文昌阁)、斋舍等,置田租769.5石、屋租钱120串为经费。十二年士绅订立章程8条,规定设山长、监院、帐房各1人,管理田庄首事、斋夫各2人,监理4人共管书院事务。山长主教学,由邑绅“公举品学兼优,夙有名望者”充任,每年由知县关聘;监院管行政,“由士绅公举志洁行芳之士”担任,“定期三年更替”,“另举公正绅耆”为监理,“若监院不能胜任及有事故”,即会同大捐主“随时另举”。每年招生童正课20名、副课20名、附课50-60名肄业其中。每月官、师3课,名列前茅者有奖,光绪末年停办。吴獬自任首任书院山长,1995年香港孔教学院院长著名实业家汤恩佳先生捐资100万港币于原址重建。书院依山傍水,吐纳苍翠,满目灵秀,佳景如画。院内建有藏书楼、讲学堂、孔圣堂、山长轩等。
首任掌门山长
吴獬(1841—1918),湖南省岳州府临湘县桃林人,字凤笙,清光绪丙子亚元,己丑进士。少时就显示天资聪颖,成诵五经四书,20岁就读岳麓书院。清光绪二年(1876)中举。当时甘肃总督左宗棠欲聘吴为幕僚,吴以疾辞。光绪己丑科(1889)中进士。他在考卷中指出:“耕不问奴,织不问婢,各取盈于编户之家,何堪不晓事长官,转使穷年冻馁。”揭露当时官吏不问农民耕织的艰难辛苦,只向民间榨取,致使民众终年无食无穿的时弊。主考李鸿章对吴的文章作“伤时”定论,不许取第一,不许列入翰林,仅以即用知县签分广西。是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慕名访吴,交谈学问,长达一天。后对僚属说:“洞庭一湖水,唯凤笙饮一匙,我与诸公仅尝其涓滴耳。”光绪十八年(1892),吴任广西来宾、荔浦知县五年,体察民情,秉公执法,在荔浦县衙门正堂题“ 简政宽刑,与民为善;修文重礼,息讼宁邦”,表明他的执政思想。荔浦赌风严重,吴獬作《戒赌歌》相劝,并严惩首犯,仅数月赌风基本绝迹。为振学风,吴亲至正谊书院督教,并允许学生进县署,为之解难释疑,谆谆教诲。1895年,荔浦发生贩卖人口出洋做苦力一案,吴獬上书,请求严惩犯者。但朝廷因此案牵涉洋人,不敢办理,遂不了了之。吴獬恨于不能解百姓之苦,于次年愤然后辞官返籍。 他非常重视教育,曾经在桂林府读书堂题联“榕树不腐,桂树不凋,华实未难栽,先在深培根脚;漓江自南,湘江自北,波澜皆尽致,各须浚取源头。”返回故里后,在十余所书院任教五十余年,其中任金鹗书院山长九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任湖南沅州府学使,兼敦仁书院山长。后分别到临湘莼湖书院、岳州金鹗书院、湖北通城青阳书院、衡阳石鼓书院、衡山研经书院长沙岳麓书院、湖南高等师范以及南京三江高等师范、湖南优级师范等处讲学,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教诲弟子,影响遍及东南诸省。他在各书院讲学时,敢于创新,不守一家之说;敢于对名家作品进行评论,努力推进民主进步思想。他编著《一法通》,作启蒙教育之用;编纂《獬录宣讲》,破除迷信陋习;作《放足歌》,并从自己的妻子女儿做起来宣传妇女解放。用这些通俗读物鼓励学生和民众,从禁锢的封建礼教中解脱出来。他希望国家大将倍出,1917年,吴佩孚升任师长,再次经过岳州,二度前往金鹗书院求见吴獬。临别,意犹未尽,恳求吴獬赠幅墨宝。吴獬略加思索,随笔写了“民国正需廉耻将,吾家曾出广平侯”一联相赠。1917年,吴獬因年老体弱,返回故乡桃林,办私塾一所,亲自督教,讲授学生。1918年2月,北洋军南下,兵扰桃林,烧杀掳掠。吴獬愤然成疾去世。遗著今存《不易心堂集》和《一法通》等。 上面是悬挂在金鹗孔子书院的吴獬先生略传
古代书院的兴衰
书院与藏书阁,是千百年前的高等学府与图书馆,曾伴着朗朗书声与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们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们的向往之地。 书院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曾起过巨大的推进作用。 讲学、藏书和供祭是构成书院的“三大事业”。 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千年,唐宋期间以私人创办、私人讲学为主,元明时官方加强了控制,到了清代完全官学化,这是书院发展的总趋势。书院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值得认真加以总结。 第一,书院的组织机构比较精干,一般只设山长(或称洞主、主洞)总理其事,规模较大的书院增设副山长、助教、讲书等协助山长工作。书院的主持人多数是书院的主讲,脱离讲学的管理人员很少。 第二,书院是教学机关,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的主持人或讲学者多为当时的著名学者,甚至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每个书院往往就是某一学派教学和研究的中心或基地。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共同讲学,重视学术的交流和论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不仅师生共同参加学术争辩,而且常与地方上的学术活动紧密结合,使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中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2 10:19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