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草原毛虫是一种
毒蛾科,草原毛虫属动物。由周尧、印象初1979年命名。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雄蛾体长7-9毫米,体黑色,背部黄色细毛。头部较小,口器退化,仅留痕迹,被污黄色绒毛包被,不吃东西,触角发达,羽毛状。复眼卵圆形,黑色。前后翅均发达,前翅有一短径室,R3与R4同柄,从径室端角出发,R5也从同一点出发。后翅基室矛状,M3与Cu1基部连合成柄,三对足均发达,具有污黄色长毛,跗节5节、各节端部黄色。雌蛾,体长圆形,较扁,体长8-14毫米,宽5-9毫米,头部甚小,黑色。复眼、口器退化,触角短小,棍棒状。三对足较短小,黑色,不能行走,仅能用身体蠕动。前后翅均退化,仅留痕迹,呈肉瘤状小突起,不能飞行。腹部肥大,全身被黄色绒毛。翅、足等均看不到。腹部末端黑色。由于雌蛾不能行走和飞行,在茧中不外出,一般在地面上见不到。卵:散生,藏于雌虫茧内,表面光滑,乳白色,直径1.3毫米左右,上端中央凹陷,呈浅褐色,接近孵化时,颜色逐渐变暗。雄性幼虫6龄,雌性幼虫7龄,初龄幼虫体长2.5毫米左右,体乳黄色,12小时后变成灰黑色,48小时为黑色,背中线两侧,明显可见毛瘤8排,毛瘤上丛生黄褐色长毛。老熟幼虫体长22毫米左右,体黑色,密生黑色长毛,头部红色,腹部第六、七节的中背腺突起,呈鲜黄色或火红色。蛹雌雄异型。雄蛹椭圆形,长7.6-10.2毫米,宽3.8-5.1毫米。背部密生灰黑色细长毛。腹部背面有3条淡黄色结晶状腺体,腹部末端尖细。初羽化的蛹带嫩绿色,经一日后变为黄褐色,两日后呈黑色,翅芽,触角远较雌蛹为大。蛹外具茧,茧长12.0-15.7毫米,宽6.8-8.3毫米。椭圆形,灰黑色。茧由老熟幼虫吐丝和脱落的毛组成,外观似一粒羊粪。雌蛹纺锤形,较雄蛹肥大,长9.5-14.1毫米,宽4.6-7.1毫米。全身比较光滑,深黑色。背部具有稀疏的灰黑色毛。翅芽很小,仅见痕迹。蛹体也被茧包住,茧被雄茧大,长14.5-19.5毫米,宽7.5-11.3毫米。
分布范围
海拔3000-5000米的高山草原,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西藏、四川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