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格
桂林旅游学院教授
男,1966年出生,安徽太湖县人,现居桂林教育部外国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法语分委会委员,国内知名法国文学翻译家及评论家,桂林旅游学院教授,法国阿尔勒国际文学翻译协会会员,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翻译出版《少年心事》《一部法国小说》《不哭》等30余部、总计四百多万字的法国文学作品,曾分别于1995、2003、2006、2011、2014、2017和2020年七次荣获法国文化部国家图书中心颁发的“奖译金”并赴法访学交流。
译者历程
1983年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法国语言文学专业。
1987年获“上海市高校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毕业后进入漓江出版社工作,历任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副总编辑,1998年获首届广西“十佳中青年编辑”称号。
2005年起担任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6月升格为桂林旅游学院)法语教师。
2009年获翻译系列译审职称(正高)。
1995、2003、2006、2011和2014年先后5次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奖译金”并赴法访学交流。
2011年,凭借《青春咖啡馆》荣获第三届傅雷翻译出版奖
2012年,译作《一部法国小说》入围第四届傅雷翻译出版奖
2016年1月首次将法国著名作家塞利纳的重要作品《死缓》翻译成中文出版,该书出版后入选南方都市报“南都好书榜”(第1季),百道好书榜(第1季)、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年度影响力图书推展”(第1季)、2016年豆瓣网最值得期待图书top10,以及2016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之“百强书单”和“50本复选书目”。
2017年金龙格老师事迹被写入《广西现代文化史》。
2019年,金龙格教授的译作《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漓江出版社2018年12月版)荣获广西出版传媒集团2018年度“优秀图书奖”。
2019年11月23日,凭借《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荣获第11届傅雷翻译出版奖。这是金龙格第二次荣获傅雷翻译出版奖
2020年2月,接受《当代广西》杂志专访
2020年6月,接受广西卫视·遇见好书栏目专访
共出版译作300多万字。主要译作有《英格丽·卡文》(法国2000年龚古尔奖获奖作品),《在我母亲家的三天》(2005年龚古尔奖获奖作品),《飙车》(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青春咖啡馆》、《一部法国小说》、《我希望有人在什么地方等我》等。
2020年7月,他的《血清素》翻译计划获法国国家图书中心立项。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涌现了许多有成就的文艺家。金龙格是近几年十分活跃的一个,但人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多,这除了他做人的低调,还与他从事的翻译工作有关——一般而言,人们很容易记住外国著名作家的名字,却常常忽略作为“纽带”和“桥梁”的译者。但在法语翻译界,金龙格的日益受到关注。10余年来,他累计翻译出版了《少年心事》、《我希望有人在什么地方等我》、《在我母亲家的三天》、《法朗士短篇小说选》、《都德短篇小说选》、《莫泊桑幽默作品集》、《猎物》等12部作品、200多万字,并分别于1995年、2003年和2006年3次荣获法国文化部文学翻译奖金。
金龙格1983年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法国语言文学专业,1987年毕业后进入漓江出版社工作,曾任漓江出版社副总编辑,翻译对他来说只是副业。当然,能够取得不俗的成就也并非偶然。
译者简介
金龙格是从大学四年级开始喜欢文学翻译的,这得益于他的老师——著名学者林秀清女士。在林女士的鼓励下,他走上了文学翻译道路。参加工作后,金龙格和林女士的联系更密切,除了向她约译稿,在翻译过程中还经常向她请教。林秀清女士学术态度严谨,学术水平高深,在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她陆续为漓江出版社翻译了《一生》、《莫泊桑传》、《黑夜号轮船》和新小说派代表作家克罗德·西蒙的《弗兰德公路·农事诗》等作品,为法国文学的译介作出了很大贡献。1995年,金龙格和林秀清女士同获法国文化部文学翻译奖励金,因此有机会同游巴黎。林女士像一位老巴黎人,带领他参观巴黎的名胜古迹,用她丰富的知识为他讲解。还带他走访了许多家法国出版社,向他推荐了许多值得翻译的作品。这些情景,金龙格至今历历在目。金龙格庆幸自己遇上了一位好老师,她的言传身教、关怀与鼓励,使他终生受用不尽。金龙格在很多文章里不时提到他的老师林秀清,缅怀之情浮现在字里行间。
翻译风格
金龙格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忠实于原著,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由于中法两国文化的差异,翻译的最大困难是在对原文的理解上——法国作家都喜欢标新立异,特别是在叙述手法上,这会给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金龙格翻译的作品却得到读者、编者和作家同行等方面的赞赏。出版《在我母亲家的三天》中译本的北京世纪文景出版公司的策划编辑陈青曾给他来信说:“目前正在看稿的编辑对金兄的译文赞赏有加,称‘将作者的文风原汁原味地表现了出来’。”在今年初由法国驻华使馆、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举办的青年译者培训班上,主讲人、巴黎大学法国文学专家张寅德和参加培训的翻译家们曾一起将这部小说的法文和译文进行对照,盛赞有加。而著名女作家洁尘在读了《我希望有人在什么地方等我》的中译本后说:“金龙格的译文有一种明显的当代性,读来觉得蛮亲切……”一位读者在网上留言:“《少年心事》是我中学时买的一本小说,作者勒·克莱齐奥……译者金龙格,谢谢你,给我少年时那么多的快乐。”
对翻译的理解
能够获得来自不同领域的赞誉,除了深厚的的语言功底,还离不开译者对法国文学现状的把握。金龙格除了翻译作品,还时常在《新京报》、《文汇读书周报》、《出版人》和《出版广角》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介绍、研究法国当代文学的文章,在推广和普及法国文学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金龙格认为,作为一个法国文学的翻译家,不仅要对法国作家知悉,还要对法国文学的现状进行了解。从小的方面说,是对自己知识面的拓宽;从大的方面看,是对两国文化差异能够把握,在翻译作品的时候,能在不失去作品原味的同时,用本国人能够理解的句法写出来。而这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题。金龙格介绍说,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法国许多作家都会在作品中使用中国的成语、俗语、古语,这些东西翻译成法语后都变了味,要想还原的确非常费劲。有的译者实在还原不了,就直接用白话文,或者自造古文,虽然不能算错,但作品的那种韵味就丧失掉了,这是翻译的遗憾。
在翻译《在我母亲家的三天》时,金龙格就遇到过这样的难题——作品中用了两句中国古语,其中一句用法文表达是“Le poisson nage dans la marmite”,直译过来就是“鱼在锅中游”,相对应的中国成语是“鱼游釜中”,或者是南朝梁时一个叫丘迟的人在《与陈伯书》中说的“鱼游于沸鼎之中”。但是我们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金龙格在翻译时也一下子很难把锅、釜和鼎联系起来,冥思苦想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翻译出来。还有一句“Quand on agit sans delai,on reussit”,直译是“做事不耽搁,就能成功”。最初,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成功”两个字上去揣摩这句话,想到许多“有志者事竟成”、“马到成功”一类的成语,最后在一个朋友的指点下,翻译成“疾足者,先得焉”,也就是“捷足先登”的意思。
现况
目前,金龙格工作之余仍在不遗余力地继续他的翻译事业,已经翻译好等待出版的是法国2000年龚古尔奖获奖作品《英格丽·卡文》,即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正在翻译的是2006年法国十大年度好书、龚古尔奖决选图书《穿短裤的情人》。另外还有从前翻译的一些作品需要修订出版。此外还有许多研究文章要写。金龙格说,因为文学研究是翻译的前提,离开了研究,文学翻译的水平和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近年来,有不少台湾、香港地区许多出版社甚至法国的作家亲自找上门来请他翻译作品,但为了精益求精,他谢绝了许多译稿。
翻译是再创作。再创作的过程有困难,但也有乐趣。金龙格自言每翻译一本书都像是翻越一座大山,都要从山脚开始爬起。有的时候山太险峻,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每前进一步都是那么艰难,那时就想打退堂鼓了,但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放弃过一本书。前不久金龙格刚翻译完的《英格丽·卡文》就是一本难度极大的书,这本书涉及到文学、音乐、电影等多方面的知识,还夹杂着许多德文、英文和意大利文,它既不像小说又不是传记,叙述和故事像一个个碎片,很不连贯。这部20万字的书耗费了他一年多的时间,所作的注释就有290多个。需要注释的基本上是各类人物,这些人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又不是那种“名见经传”的大人物,就是问普通的法国人,他们也未必知道,大百科上也是查不出来的,但金龙格硬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其“搞掂”。金龙格自豪地说,译完后再回头来看这本书,有一种“站在世界屋脊上”的感觉。
(文字来自《桂林日报》)
所获荣誉
2011年,凭借《青春咖啡馆》荣膺第三届傅雷翻译出版奖
2012年,获广西民族大学法国文学硕士生导师资格。
2013年,获桂林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2019年11月23日,第11届傅雷翻译出版奖在成都揭晓,金龙格成为文学类获奖译者。
2021年6月24日,被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9 14:37
目录
概述
译者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