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蕲春艾灸疗法)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蕲春艾灸疗法是以产自蕲春的艾草(蕲艾)为灸材,以流传于蕲春地区四百余年的民间灸法为独特技艺的一种外治方法。
历史渊源
蕲春艾灸疗法兴盛于明清,在蕲春及周边地区心手相传四百余年。
明清时期,蕲春名医辈出,以李时珍等为代表的五位太医,对蕲春艾灸疗法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李言闻在《蕲艾传》中称该法“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称其“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他所著《本草纲目》是蕲春艾灸疗法的传世载体。
清代严洁等编著的《得配本草》,称该法“可灸百病”。这一时期该疗法是蕲春及周边地区百姓防病治病的主要方法。近代以来,该疗法在民间乃至宫廷都得到广泛应用,据《清宫医案研究》记载:太医曾用蕲艾敷灸法治疗光绪帝腰胯疼痛。清咸丰年间,韩训成兄弟继承家学,在蕲州、黄州等地开医馆、设药堂,应用蕲春艾灸疗法解民疾苦。
1958年,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蕲春艾灸疗法的传承和传播得以恢复发展,逐渐进入当地医疗机构,传承群体规模逐渐扩大。2013年蕲春艾灸疗法进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在继承传统艾灸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适应症更广,疗效更显,随着该疗法职业培训的蓬勃开展,传承群体不断扩大,接受该法“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人群越来越多。
主要特征
灸材道地,热穿透力强;选穴精准,技法独特。
传承情况
当下,蕲春艾灸疗法主要通过职业培训和师承的方式进行传承。
传承谱系为:冯承恩(1885-约1950,民间老中医)→冯道明(1915-1984,原蕲春县李时珍医院名老中医)→王全树(1936-,原蕲春县李时珍医院针灸科主任)→韩善明(1966-,现蕲春县李时珍医院针灸主任医师)。
传承群体为:蕲艾种植群体,蕲春艾灸疗法职业培训群体,蕲春艾灸疗法养生保健群体,蕲春艾灸疗法医疗群体。
主要传承人有:韩善明,男,53岁,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针灸主任医师,从事蕲春艾灸疗法临床工作30年,撰写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蕲艾艾灸师职业培训教材》,是该项目当代传承传播的领军人物。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韩进,主要从事该疗法临床及带教工作;蒋洪军,主要从事该疗法职业培训等工作。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周畅、郑聪等28人在医疗、职业培训及养生保健等领域传承传播该疗法。
存续情况
自2014年以来,蕲春县成立专业合作社等蕲艾种植机构126家,面积达19万亩,以蕲春艾灸疗法为技术支撑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从业人员10余万人,生产艾灸所用耗材及其衍生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港澳台等地区。蕲春艾灸疗法建立在农耕社会生活基础上,随着民众对健康质量需求的提高,人们对蕲春传统艾灸疗法提出了更为科学、便利、有效的要求,需要加大力度对其在传承的基础上实施创新发展。
遗产保护
2021年5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针灸(蕲春艾灸疗法)项目保护单位蕲春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3 15:2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