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秤
俗称制秤人
做秤是精细活儿,在“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和汗水,精细制作,毫厘必究,只为手艺人那份承诺。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子上,也是在人心上。
简介
钉秤俗称制秤人,这里的秤是传统的木杆秤,当电子秤普及,用木杆秤的人已经很少了,会这门手艺的人也不多了。制秤是一门极其讲究的手艺,要经历3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求精工细作,一个小小的失误便会影响到杆秤的准确性,公平是制秤匠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操守。
电子台秤之前,街头的小商小贩大多使用的是杆秤。杆秤迎合了流动商贩的需要。据说,传统手工制作杆秤有一百多道工序,号称“百工之首”。钉秤核心的工序是制作秤杆。柞栎木或红木用细砂布沾水反复打磨得又光又滑后,用钻头钻出密密麻麻的小孔,然后将一截细铝丝插入孔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一个个星点,秤杆大抵做成了。
历史渊源
相传杆秤是鲁班发明的,他依据北斗七星加南斗六星在秤杆上刻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他给衡器加“福禄寿”3个星花,定16两为一斤。秤杆上有16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个星来表示,俗称“柴秤星”。另外,第一颗星又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了。宋朝朱熹在《水调歌头。雪月雨相映》这首词中写“记取渊冰语,莫错定盘星”。可见“定盘星”的重要。“秤星”的颜色必须为白色或是黄色,不可用黑色,表示用秤做生意的人,心地要善良,不要昧良心,不要做黑心的生意人。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统一使用市秤,规定每斤为10两。
工艺流程
冲料:将购置的木料冲成方料,木头选料要求硬度高、木质细腻、不易弯曲,一般以进口铜超木(坤甸木)为主,有时也用红木或其他特殊材料;刨圆:将冲好的木料刨圆,头粗尾细,基本完成秤杆的毛坯。秤杆的长度没有特别要求,全根据原料来制作;磨光:用磨石或砂纸将秤杆的毛坯磨圆砂光,直至秤杆表面光滑无毛刺;浸泡:将秤杆浸在石灰水中,一段时间过后,材质不好的秤杆会出现弯曲或裂痕。这个过程也是筛选秤杆的过程;加工:在秤杆两头手工敲上铜皮,然后装上秤钮,秤钮的安装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全靠几十年的制作经验,一定要保证安装位置水平不倾斜。装好秤钮后再用专门的砝码标刻度,先刻好几个大刻度,再用圆规平均标好分刻度;钉秤星:用手工钻在标好的刻度上钻眼,用刀将铜、铝或银丝割嵌到每个钻眼里,秤杆上的每个刻度都是金属丝镶嵌进去的;磨光:在秤杆上擦油用砂皮磨光,磨平秤星装上托盘即可。
繁荣时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钉秤行业最辉煌的时期,一般钉秤匠一天能钉出三五杆秤。但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缺德者在秤纽秤砣上作弊,影响了杆秤的声誉。一些黑心的商人请手艺人们做“亏心秤”(一般都是八两秤),可以出十多倍的价格,但是做了亏心秤,远折后代近折本人,是这个行业不能出现的事。而且杆秤正在逐步被台秤、托盘秤、电子秤所取代,钉秤的生意出现了日落西山的现象。钉秤匠在古时是高级手艺人,需要会三种匠人的技能:制秤杆是木工活;打秤刀、秤钩是铁艺;制秤盘是糊皮活(今叫钣金)。
制作工具
工具:刨子(将冲好的小料刨圆);磨石、砂纸(将秤杆的毛坯磨平砂光);锉刀(用刀将铜、铝或银丝割嵌到每个钻眼里);手工钻(在标好的刻度上钻眼);砝码(标刻度)。
材料:普通铜皮、木头(主要是坤甸木)、秤钮、绳子。
正在消失的行业
在电子秤普及后,用木杆秤的人已经很少了,会这门手艺的人也不多了。目前除少数生意人外,就是家里造了新房的,乔迁的传统仪式需要一杆秤,然而,木杆秤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但不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他的辉煌的过去和历史不会被大家遗忘。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30 14:10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