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螺
腹足纲动物
钉螺是栉鳃目圆口螺科圆口螺属软体动物。壳小,尖圆锥形,有6—9个螺层;壳面光滑或有粗壮或细弱的纵肋;壳口卵圆形,具黑色框边,外唇背侧有一条隆起的唇嵴;厣为角质薄片;脐孔呈缝状。因其外表与小螺丝钉相似而得名。
形态特征
雌雄异体,卵生,产卵盛期在4-5月,卵孵化时间因气温而异,在16-23℃时,约需20-28天。幼螺有浮游水面的习性,成螺不需附着物也可随水流扩散很远的距离。分布于长江流域钉螺指名亚种,喜栖息于河湖、池塘、灌溉沟渠、稻田等处。
贝壳较小,成体高7-10毫米,宽3-4毫米,尖圆锥形,有6-9个螺层。壳质厚,较坚硬,壳面光滑或有粗的或细弱的纵肋,底螺层较膨大。壳面淡灰色,壳口卵圆形,具有黑色框边,外唇背侧有1条粗隆起的唇嵴。
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血吸虫可引起人、畜、禽得血吸虫病,严重危害健康。控制血吸虫病的关键是消灭钉螺,消灭钉螺等于切断了血吸虫生活史中的中间环节。灭螺可采取人工捕捉、诱捕、深埋、毒杀等措施。根据钉螺的生活规律,冬天可结合农田水利建设进行。毒杀放在4月气温上升前最合适,5月以后毒杀时就要施用兼伤螺卵的药物,6月以后则以灭当年的幼螺为主。
生活习性
钉螺是能够水陆两栖的螺类。幼体多喜欢生活在水中,成体一般喜欢生活在水线以上潮湿地带的草丛中。
孳生环境
湖沼型:主要分布于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江苏省等省的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存在着大片冬陆夏水的洲滩,以及珠江下游小片地区。钉螺分布面积大多生活于湖沼沿岸带的湖汊、洲滩、草滩,江河沿岸的芦苇滩等处,这类地区孳生的钉螺贝壳大而厚,壳面纵肋粗大;呈片状分布。
水网型: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带。水系有河道及灌溉沟组成,纵横交错,密如蛛网。钉螺沿河岸分布,多栖息于水线上、下各1米范围内的湖堤岸上。但水中钉螺多沿水线孳生于河流、灌溉沟渠等处,在水田、池塘中极少发现。在这类地区孳生的钉螺贝壳较厚,壳面有较细的纵肋;
山丘型: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川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台湾省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山区。钉螺按水系分布,分布广、环境复杂,钉螺主要生产于河道、稻田中,有些地区的山坡草地上也有,这些地方的钉螺贝壳较薄,壳面光滑无纵肋 。
繁殖季节
钉螺为雌雄异体,卵生。整年都可进行交配,以春季交配者最多,秋季次之。从11月到次年7月都可产卵,但以3—5月产卵最多。卵产于潮湿的泥土中,在适宜的温度下(16—23℃)不到一个月幼体即可孵出。孵出的幼体在食物丰富,气温适宜的情况下,两个月即发育成熟。
分布范围
钉螺分布东亚东南亚。我国内地仅有湖北钉螺
5个亚种的分布:
湖北钉螺指名亚种(O.h.h. Gredler)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广东省浙江省两省;多栖息于地势低洼、平原地区;
钉螺丘陵亚种(O.h.fausti Bartsch)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海拔较低山丘地带,但江苏省东台市大丰区沿海也有分布;
钉螺福建亚种(O.h.Tangi Bartsch)分布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低山地带;
钉螺广西亚种(O.h.quangxiensis Liu et al.)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海拔200-400米保水性差的薄砂及山沟乱石中;
钉螺滇川亚种(O.h.robertson Bartsch)分布于我国四川省云南省海拔在400-1000m,在2400m处也有分布,栖息于灌溉沟或山坡草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4 09:3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