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吟集》,是一部诗文集,作者是清代的
冯班,共十卷,传世有清代借月汇钞本和泽古斋钞本,《
丛书集成初编》也全文收录。
简介
冯班,字定远,号钝吟居士,江苏常熟(今江苏省常熟市)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是明清之交著名文学家冯舒的弟弟。年幼时智慧超人,与其兄齐名,兄弟二人名动一时,但随着成长兄弟分道扬镳。人称海宁二冯。冯舒很快就考中科举,踏上仕途。而同时学习制艺、刻苦攻读的冯班却屡试不第、一气之下,弃绝科举,专心治学。他才华横溢、雅善持论,有时非常傲然不群,不愿与俗世交往。和别人一起讨论问题或争辩缘由,如果意见差别很大,他往往掉头就走,连个招呼都不打,常令别人十分难堪。冯班治学非常刻苦,常常独坐冥思苦想,一有所得,喜欢用高声慢调将其吟颂出来,其声高且慢,似有所堵不能畅发,故名钝吟,自己也自号为“钝吟居士”。
冯班一生很不得意,可谓愁苦潦倒,但其性格刚毅,不愿屈身佞事。因而空怀满腹才学,无处施展。每当好友相聚、他往往举杯痛饮,然后就在座中旁若无人地嚎啕大哭,人咸以为怪。又有时宾客聚会、稠人广座之中,冯班倍觉无聊或者抑郁愤闷,往往也“就座中恸哭”。人们都以为他得了痴症、又因冯班排行第二,所以叫他“二痴”。
冯班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在诗著上尤有其过人之处,他不喜欢江西诗派的风格,因而在和其兄冯舒评点《才调集》时,对其极力贬斥。他自己则推崇昆体,专意古学。对明代以来空疏浮华的弊端和以新奇怪异炫世的现象十分不满,因而他作学问非常扎实,不是信而有征,决不轻下一字。其钝吟实沉稳之态,绝非江郎才尽之尴尬。有一次他和他的儿子冯武讲课时,见其子在看《少微通鉴》,就正色对儿子说:“昔人之事,成败已见,得失显然、不须更翻公案,凡为此者,不过好立议论,求免耳食之诮耳,须善审时势,不可一昧将正心诚意套语、妄断前人”。对于那种投机取巧、专在古人成文著作中吹毛求疵,以沽名钓誉者予以深刻揭露。对于前人著作,倒也不是不可评论,但专一寻衅滋事,只不过欺负他不能为自己辩护罢了,这种思想就是今天,也还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冯班还非常精通书法艺术,正草隶篆四书都很擅长,尤其小楷更是出众,时人得其笔墨,往往珍藏于家中。而冯班自己写作则无定所,往往是兴至索纸笔、随便书定,或是书头、或是纸角,这就使其过世后,搜求其著述十分困难,冯武竭力以求,幸亏别人珍惜冯班墨迹,往往珍藏,才得以聚腋成裘、汇成一部,因其父号“钝吟居士”,故题名为“
钝吟杂录”。也正因为是聚合在一起的,往往显得支离破碎,不成系统,但总体来说,仍能反映冯班之学术观点和思想风格。冯班一生著述颇丰:除《钝吟杂录》外,尚有《钝吟集》是其代表作。影响颇大。《钝吟集》共十卷,包括《钝吟集》三卷、《钝吟余集》一卷、《钝吟别集》一卷、《游仙诗》二卷、《冯氏小集》三卷,几乎将冯班一生的诗作都搜罗在此,并由其同乡浦江周心如为其校定成册,刊于纷欣阁丛书中。
《钝吟集》共三卷,分为上、中、下卷,其内容大多是写景抒情,与友人相和相答之作。也有部分内容感喟历史,流露出一种莫名其妙的伤感。冯班并不是明末遗老遗少,但他对明朝也是有感情的,不过他的诗中并不能看到反清复明的色彩,而大多是伤感在兵荒马乱之中,老百姓四处逃难,无家可归的惨痛,如《猛虎行》中借猛虎横行肆虐乡里来形容兵灾:烟霏霏、雨微微,伥鬼啼、猛虎饥,山家共竹围茅屋,遥见中烟尾矗矗,夜闻前村失黄犊,村路泥深印虎足,天胡恩此物,而俾之食肉,不见太山之下妇人哭。
在冯班的心中,他十分痛恨那些明代的官吏,认为是他们的无能使国家灭亡,尤其是南明福王政权,空有半壁河山,长江天险,就是被几个奸臣权佞葬送了。他在《江南杂感》中表达了他的这种愤恨:席卷中原气太粗,小朝终见作降伏,不为宰相真闲事,留得丹青夜宴图。
王气纷纭三百年,也由人事也由天,石头形势分明在,不遇英雄自枉然。
文中通过对南朝历史的怀旧,直刺南明权臣马士英、阮大诚一伙奸徒,在大兵压境之下,尚只顾贪图享乐,“夜夜耽于饮宴”,不理国事,使得固若金汤的南京城,拱手降清。
当然冯班并不反对清政府,反过来说,他还是希望清政府能够重用他。他也是年青时雄心壮志、豪气干云,加上才华出众,因此自忖可以报国。但是残酷的现实使他雄心灰飞烟灭,只剩下苦苦挣扎,他很不服气,但又无力改变这种情况,他的种种努力,不为人们理解,反而笑话他痴狂。苦恼之下,他写了一首《行路难》来抒发自己的感叹:自许直如绳,看君白如雪,一朝更变不似先。雾里看花云里月,梦中不悟君心异,言笑依依常相悦。五更欲曙百鸟啼,玄鬓生丝泪成血,念君归恩君岂知,万物荣衰名有时,君不见黄蜂阶下收残蕊,转眼飞莺过别枝。
在感慨“万物荣衰各有时”的同时,冯班也感到很颓丧,毕竟时光已去,青春难在。少年时种种惊世骇俗的举动,在今天看来都是幼稚可笑的,世态炎凉,象他这样苦苦寻求自我价值的行为是不能为别人所理解的。满沾着泪水和心血,他写了一首《偶书》,为自己鸣不平,向上苍寻公道,但最终也只能借酒消愁,苦度余生:少年降露长年慵,诣死无成愧老农。
堕地拖肠常为鼠,开云烧尾来为龙。
弓弯也识天心曲,弦直方知世不容。
百事须愁愁不得,炉边常漾泼醋浓。
佳作
《钝吟集》中大部分诗词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冯班反对明末竞陵派和江西诗派的浮华奇崛,提倡昆体。为此,他还作了一首《拟昆体》,来充分表现昆体诗的清新秀丽,柳絮中庭起夕阴,杏梁兰室静■■。
频移玉柱凋湘瑟,故绝冰弦试蔡琴。
鸳枕腻沾烽火树,凤钗闲整辟寒金。
防风巧样宜荀令,一缕非云透水沉。
而冯班其他写景小诗也很有味道,颇象唐宋间人之作,一扫明代空虚绮浮的衰气,读来有一种唐代的诗风,如这首《夏日》是其代表作:一亩儒宫小,寥寥夏日长,洗街过骤雨,晒屋吐斜阳,饮水嫌浮浊,炊茅带土香,移床就荫坐,最喜北窗凉。
《钝吟余集》和《钝吟别集》各一卷,是冯班暮年后所编之集,在文前他自己还有一篇序言,大意是叹其生不逢时。而他的朋友陆贻典在为该集作序时,则直指冯班此作乃“三鼓既竭之叹”。哀其韶华已逝,年青时那种以诗文自雄,每有谈论诗文之时,“抵掌、奋臂、齿击、目张,虽遇古人不少下”的壮举已不可再有。从文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个垂垂老者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愁,但是,他的诗韵却更加浓烈、散发出一种陈年老酒的浓香,如其《咏钱》一文:十万腰缠亦壮哉!一文羞涩实堪哀,聚如好客留还去,散似亡奴唤不回,身事千般无便拙,市中百物有方来。人前未敢轻开口,暗使金门尔是媒。(钝吟余集)
至于《钝吟别集》则一口气写了三十首《落花诗》,辑为一集,已现江郎才尽之征,又弄了《山居杂兴》四十首。文多重复,词藻堆砌之中,已无少年心性,不如不写。
《游仙诗》二卷,一般不并入《钝吟集》中,但本文旨在向读者展示冯班的诗作,并不是严肃的学术著作,因而将其录入。这卷诗写于康熙丁丑年冬,冯班与其兄冯舒一起去云游四海时所做,共一百首,前五十首写定后刊刻出版,冯舒为之作了序,后五十首则是几十年后,冯班偶然发现旧作,感慨万千,又重作五十首以答之,皆是写景佳作。但前后风格不同,一见而知,盖少年壮志,老大不堪与之相较矣。
《冯氏小集》共三卷,是后人辑录冯班诗作而成,有各种体裁的作品,如诗、词、赋等,应有尽有。大概也是从冯班在字头句脚所遗下的笔墨中搜罗来的。这些诗,质量明显高于《钝吟集》中的作品。如《四喻诗》之二,作者感喟生平不得志,诗云:“旭日凌朝到小阑,岂知三月是春残,■葵不遇王孙赏,自背东风怨牡丹”。发牢骚相当有水平,远不象《钝吟集》中那样率直。又如《示所知》:“倚伏悠悠不可陈,只凭沈醉自全神,此身不及池边柳,解得迎秋又报春”。将自己淡于名利,鄙薄趋炎附势的小人的心态写得十分传神,既有自怨自艾,又有自得其乐,矛盾的心理一望可知。
总的看来,《钝吟集》主要表现了冯班那种归隐田园后的怡然自得心情。大量描写江南风景和与朋友唱和互答的诗作反映了他的那种艺术风格。清新秀丽、质朴凝重是他的主要特色。当然其中也夹杂不少冯班感叹生平,悠怀往事的作品,可以说全部诗文比较全面地反映冯班的经历,“诗言志”,冯班用诗来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这本书在清代遭禁,确实出人意料之外,统观此书,并无什么违碍之语。唯一一首有点儿反清嫌疑的《甲申纪事》也并不怎样显现,其文如下:难将盛德灭氛妖,凤阁风尘直北遥,紫气既能克帝座,长星何忍铄青霄,也知富贵同刍狗,争夺良冠作土枭,将相纷纷尽旄钱钺,柱天谁拟树灵鳌。文中只是反映了明亡时大臣们苟且投降、毫无廉耻的行为外,并无所指。清修四库时,指责他“毫无体例、杂谬颇出”也不知是何指,总之他的嘴巴大,说他不过,只好遭禁了事。
该书民国时期有铅印本,收入《二冯诗集》中。《纷欣阁丛书》是校勘和收录较好的本子,可供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