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丰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古老稀有剧种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长期在这里扎根、活动。其中“白字戏”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民间迎神赛会、红白喜事中盛演。除流行于海丰、陆丰外,还在惠东县、潮汕地区,福建的泉州、漳州以及香港、澳门等地传播、演出。历史上曾出现过著名的教戏先生马达仕、刘耀光,拥有名角黄赛云、刘娘青、刘世珍、叶本南、卓孝智、刘同香、张初定等。1990年,被录取为海丰县白字戏剧团训练班正式学员。1990年至1992年跟随白字戏著名演员陈素如、鞠少玲学习白字戏表演基本功及唱腔基础;1993年至1994年深得白字戏著名老艺人叶本南、卓孝智、何循禧、钟芝铭、林爱珍、赖一心、陈素如、徐再明、唐大聪、鞠少玲等传授白字戏戏曲表演,主攻青衣行当;1994年至1996年师承白字戏著名演员陈素如学习白字戏《放走曾荣》、《崔君瑞休妻》、《金叶菊》、《秦香莲》、《五女拜寿》、《姐妹皇后》、《凤冠梦》等戏曲表演;1996年至1999年师承著名演员鞠少玲学习白字戏《白罗衣》、《玉鸳鸯》、《哑女告状》、《金叶菊》、《五女拜寿》、《三脱状元袍》、《山伯访友》、《定情剑》、《鸳鸯谱》等剧目的旦角表演:2000年至2006年师承白字戏著名演员钟芝铭、林爱珍、徐再明、唐大聪学习《无意神医》、《状元案》、《皇帝告状》、《三代情缘》、《五子挂帅》、《巧姻缘》、《桂枝告状》、《胭脂河》、《憨痴传奇》、《三请樊梨花》、《文武香球》等移植的白字戏戏曲表演;2002年至2003年辅导新学员基本功训练;2004年至2006年为白字戏新秀杨宝华、邱燕红、马四香等传授白字戏《哑女告状》、《金叶菊》、《五女拜寿》、《无意神医》、《皇帝告状》、《三代情缘》、《桂枝告状》、《胭脂河》等旦角表演技巧。
一、白字戏是一个具有几百年历史的稀有剧种,所传承下来的传统剧目有《弄仔戏》、《民歌戏》、《大锣鼓戏》、《小锣鼓戏》等,还有灸为人口的八大连戏,但现保存完整的只有66个大锣戏,37个小锣鼓戏和40个提纲戏等一小部份,大量原生态的表演形态、唱腔、剧目流落民间,现存的几个老艺人已年过古稀,他们一旦谢世,将永远地带走白字戏这一古老而极富艺术价值的戏曲表演艺术文化。
二、演艺人员待遇不高,专业演员没有财政基本工资保障,愿意从事到戏剧表演的人才,日益减少,白字戏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流散在民间的戏剧原生态宝贵资料自然没有人力、财力去发挖掘和整理建档保存,更谈不上研究、继承和发展。
白字戏是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有着深厚的艺术传统底蕴。从艺十多年来,在自身扮演的行当中,能全面、扎实继承其传统的剧目、表演、唱腔艺术。在艺术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勤学苦练,力求在传统艺术基础上有所创新。使白字戏艺术生命能不断延续、发展。一直以来孜孜不倦地探讨、塑造人物角色,先后塑造了一批不同性格的女性,如《崔金瑞休妻》的苏金英、《哑女告状》的掌上珠、《金叶菊》的林月娇、《放走曾荣》的严兰贞、《秦香莲》宫主、《五女拜寿》双桃、三春、《姐妹皇后》陆玉莲、《凤冠梦》李月娥、《白罗衣》郑娇鸾、《山伯访友》的英台、《无意神医》的刘玉枝、《巧姻缘》的灵芝、《桂枝告状》李桂枝、《胭脂河》彩屏、《憨痴传奇》的闻书香、《三请樊梨花》的樊梨花、《文武香球》的侯月英、《三代情缘》的水花姑娘(张翠鸾)、《鸳鸯泪》的吴素梅、《皇帝告状》的张伟君等等,人物性格刻画细致,动作柔和优美,处理得当,尤其水袖功的应用表演,颇见功力;唱腔圆润清晰,字正腔纯,节奏感强。其中白字戏《哑女告状》是移植潮剧的一出戏,《背妹》一场是借鉴潮剧的导演处理,从头到尾由一个演员独立完成,演员要背上假人道具,上身作青衣表演,下肢走老生步法,而且要做亮靴底、劈叉、控腿、跪步等难度动作。经过观摩汲取仔细推敲,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巧,细腻地演活了剧中的两个人物,以优美、坚实而富有激情的唱腔,细腻、朴实的表演博得海内外观众高度的赞赏,并取得了一些创新和突破,在同行中出类拔萃。曾于1995参加第六届广东省国际艺术节戏剧汇演中,以戏份不多的“苏金英”一角获得个人表演三等奖。积极培养后继人才,完整地掌握白字戏旦角的表演技能,是目前白字戏旦角表演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艺术人才。名字已入册“中国专家人才库”,系
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海丰分会会员。2005年8月,鉴于白字戏正出于濒危状态,许多传统艺术逐渐失传,急需进行抢救保护。积极参加申报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奋战几十个昼夜。现白字戏已经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