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鲁斋(1899~1960年),广东
梅县三乡石楼村人,现代著名教育家。先后毕业于上海
沪江大学、美国
丹佛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和教育学博士学位。曾参与创办梅州第一间大学──
嘉应大学。并先后任上海沪江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
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
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等职。抗战时期,在香港创办
南华学院,亲任院长。1960年,因病在香港逝世。
人物简介
钟鲁斋幼时在家诵读完《幼学琼林》、《四书》、《五经》等书。15岁到丙村三堡学堂读书,毕业后考进梅州中学。后转入广益中学就读,毕业时成绩名列全班第一,由学校保送到上海沪江大学深造。因学习成绩优异,获“荣誉奖学金”,直至毕业。
1923年,钟鲁斋在沪江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由沪返梅,任广益中学教务主任,并协助黄墨村等创办嘉应大学。1926年入沪江大学研究院,专攻教育学,翌年夏,得文学硕士学位。
1928年,以赴“万国主日学校大会”中国代表的资格,到美国士丹佛大学专攻教育学,经两年勤奋研读,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后游历美国芝加哥、华盛顿、纽约等各大城市,并取道欧洲的英、法、意大利、瑞士等国,经印度、新加坡、香港返回上海,沿途考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情况。
1931年至1937年,他先后任沪江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厦门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勸勤大学教育学院及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指导教授,从事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写出许多教育论著,有的编成教育丛书出版,有的被列为大学教材。
1938年钟鲁斋与曾友豪在香港创办南华学院,任院长。
1939年秋,南华学院正校迁于梅县城北教溪口。为办好学院,他远涉南洋,奔走印尼、新加坡等地募集资金,得到华侨的热心赞助,陆续兴建教学楼、科学馆、图书馆和学生宿舍等。他待人和蔼,知识渊博,善于辞令,深受师生爱戴。
1940年8月,他写了《改进梅县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阐明在梅县建立大学,发展地方教育,推动梅县地方建设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改进梅县地方教育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深受各界人士赞赏。
1960年,钟鲁斋因病在香港逝世。
人物生平
1899年10月27日出生于广东梅县三乡石楼村一户贫苦家庭。幼年时便熟读“四书”、“五经”,15岁就读于丙村三堡学堂,毕业后考入梅州中学,后转入广益中学。因成绩优秀,毕业时由学校保送到上海沪江大学。攻读教育专业,成绩优异,获荣誉奖学金。1924年,钟鲁斋毕业回梅县,任广益中学教务主任,并协助黄墨村等创办梅县第一间大学——嘉应大学。为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1926年他重返上海,入沪江大学研究院专攻教育学。翌年夏,取得文学硕士学位。两年后,他以参加“万国主日学校大会”的中国代表资格,到美国进入史丹佛大学专攻教育学。经勤奋研读,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随后到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考察各国教育慨况。回国后,先后任上海沪江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厦门大学教授;1936年至1938年,回广东任广州勷勤大学和中山大学教授。
创办南华学院谋求教育兴国
1938年,抗战烽火燃烧至广州,钟鲁斋来到香港,为了继续他的教育兴国梦想,他跟友人一起创办南华学院,亲任院长。之后,为谋求建设家乡教育,以应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之国人办大学应设于国内的规定。1939年夏,钟鲁斋亲赴南洋印尼椰城、爪哇等地发动华侨捐资办学,宣传华侨教育之改进,阐述在梅设立大学之必要。得到印尼雅加达中华商会会长兼筹赈会主席、侨界巨子丘元荣(梅县人)及热心桑梓教育的广大华侨的广泛支持和大力协助。1939年8月,钟鲁斋由印尼返港,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准设正校于梅县。钟鲁斋遂电聘卢辉荪、龚伯仑和时任民国政府梅县县长梁国材等人为校务委员。9月,原设香港的南华学院迁来梅县,在梅县城郊古田林屋租用民房正式招生开学,学生除来自本省外,还有来自江西、福建等地。1940年春,南华学院又由古田迁至附城锦江亭侧欧阳氏大厦上课。并奉梅县县政府令准划出城北教溪口西岩及北岩(即今梅县华侨中学地址)一带占地面积约千亩左右建新校舍,于同年9月动工兴建校舍。11月,学院奉教育部指令准予立案。1942年,即迁城北教溪口新校上课。
抗战后迁来崎碌绥靖公署旧址
1945年8月抗战胜利,钟鲁斋决定将学院迁出梅县,以利学校进一步的发展。在充分比较广州和汕头两座城市对南华学院的办学利弊之后,他毅然决定把学院迁到汕头。因为钟鲁斋认为,第一,学校迁汕头比迁广州在地利、人缘等方面,都更加容易和方便;第二,汕头是岭东门户、经济和文化中心,潮梅各县学子来汕读书,交通便利;第三,民国以来,已多次有人士提出潮汕应办大学而一直未竟,随着岭东各县中等教育的发展,高中毕业生逐年增加,若往广州或外省升读大学,交通上、经济上都面临困难,若学院迁汕头,各地学子便可就近升学,故从为本地培养人才来讲,理由充分,亦一定得到地方政府及各方人士的支持;第四,学院原来就是由华侨捐资才得以创办,如果迁往汕头,继续为侨乡培养人才,或将能得到华侨同胞更多的经济支持。
既然选择汕头,那么就要做好相应的各项措施。首先是得到汕头党政当局的支持,商借到原汕头市立女中校舍为临时校址。第二是将迁校计划同时呈送教育部并很快得到批复。第三就是改组校董会并加聘名誉校董。公推两广监察使刘侯武为董事长,中央委员罗翼群为副董事长,聘任翁照垣、林子丰等为校董并加聘名誉校董十多位,“俾使潮梅人士共同为本院努力”。各方面措施一一落实,搬迁亦便得以顺利进行。南华学院1946年7月开始从梅县搬迁来汕,9月中旬搬迁完毕,10月1日便开学上课。
在汕头的南华学院专业开设文、商、农三大科。文科即文史系,分中国文学系和历史学系,商科设商学系和会计系,农科设农业经济系。原汕头市立女中校址,于1936年建成于饶平路,是一栋只有八间教室的简易教学楼。1939年6月21日汕头沦陷后,市立女中停办。作为中学,该教学楼已显狭窄,而作为学院,就更显场地不够了。钟鲁斋院长原想在城郊另找地建校,但终归财力不济而作罢。于是他看中了位于崎碌尾原军阀洪兆麟在汕头崎碌建的绥靖公署旧址。绥靖公署占地约二十来亩,建筑物也很宽敞,若能借来办学,所花费用也不多。他遂于1946年秋向广州行辕及广东省政府请求拨用。经过一年多的公牍往来,1947年8月30日,广州行辕最终同意拨借,同年9月18日,广东省政府亦同意拨借该址为学院院址。但因该址为军队资产,还得最后一道手续,就是南京国防部同意。于是,钟院长又亲自到南京面呈国防部,终于得到国防部的同意。1947年底,南华学院师生终于从女中校址搬到绥靖公署旧址上课。
南华学院的教学实行导师制,对学生注重文化知识和思想修养并重的教育方式。为此,学院设立学生奖学金,鼓励学生刻苦学习。成立学生自治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1949年冬,南华学院由汕头复迁梅县,结束了在汕头四年的办学历史。
一生专注教育事业著作颇丰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钟鲁斋居留香港,出任香港九龙南华中学校长。1952年至1956年任香港九龙崇基学院(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出版图书
主要成就
钟鲁斋对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对发展梅县教育事业、培养地方人才方面极为关注。他撰写了《改进梅州教育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文,阐明了发展梅县地方教育以及在梅县建立大学、推动梅县地方建设的必要性,同时就如何改进梅县地方教育,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受到当地各界人士的赞扬。
钟鲁斋一生为教育事业奋斗不息,在办教育方面有丰富经验,在教学研究方面,其著作极为丰富。有《小学各科新教学法之研究》、《中学各科教学法》、《
教育之科学研究法》、《比较教育》、《中国近代民治教育发展史》、《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德国教育》、《华侨教育之改进》、《教育法之改进》、《战时教育问题》等专著和译著一批。此外,还有编成单行本出版的《用实验法去选择中学国文之教育法》(英文本)、《两性学习差异之调查与研究》、《文纳特卡制实验报告》、《爪游三月记》等著作,其事迹在建国前上海东方书局出版的《现代中外名人小辞典》和美国纽约世界名人传编辑处出版的《世界名人传》(英文版)、上海出版的《中国名人传》(英文版)等均有记载。
人物贡献
钟鲁斋毕业后返回梅县,任广益中学教务主任,并协助黄墨村等创办梅县第一间大学──嘉应大学。
为进一步掌握教育理论,1926年,钟鲁斋重返上海沪江大学,在研究院学习,专攻教育学。翌年夏,取得文学硕士学位。两年后,他以参加“万国主日学校大会”的中国代表资格,到美国进入斯坦福大学专攻教育学,经勤奋研读,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后到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游历,再由地中海、红海、印度洋经印度、新加坡、香港回到上海,沿途考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情况。
1931年后的六七年间,他先后任上海沪江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北京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等职,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在此期间,他写出许多教育论著,有的编成教育丛书出版,有的被列为大学教材。
抗战初,他在香港创办南华学院,亲任院长,开设文史、金融、法律、商学、外语、会计等新科系,师资阵容整齐。不久,因日寇南侵,南华学院迁往梅县城北教溪口。
钟鲁斋对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对发展梅县教育事业、培养地方人才方面极为关注。为了办好学院,他曾远涉南洋,奔走于印尼、新加坡等地募集资金,得到爱国华侨的热心赞助,并得县长彭精一鼎力支持,南华学院建起教学楼、科学馆、图书馆和学生宿舍等,校舍初具规模,有学生400多人。同时还到各地聘请专家、教授前来任教。他虽身为院长,仍亲自任课。
据一些南华学院校友回忆,他待人和蔼,知识渊博,善于辞令,深受师生爱戴。1938年,广州沦陷,大专学校内迁,钟鲁斋为南华学院聘请了一批教授,招生人数达到700人,为当时梅县地区和闽粤赣边区培养了一批人才,为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亲属成员
钟鲁斋的祖父钟子衡是清末秀才,父亲钟凤仪是宿儒。
人物故居
文德楼位于梅县三乡石楼村,门书“文章华国,德行齐家”。这是现代著名教育家钟鲁斋在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只用两年时间提前完成学业,从而将节省下来的留学奖学金为父母盖起这座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