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鹊
钟鹊科鸟类
钟鹊(bell-magpie),澳大拉西亚(Australasia)雀形目(Passeriformes)钟鹊科(Cracticidae)鸣禽。因其洪亮的具金属音的鸣声和像喜鹊的黑白两色羽衣而得名。多认为只有黑背钟鹊(Gymnorhina tibicen)一种,分布广。有人认为有3种:白背钟鹊(G. hypoleuca)、西钟鹊(G. dorsalis)和黑背钟鹊。长35~50公分(14~20吋),与喜鹊不同之处为尾短。在开阔地捕食蜥蜴、蛇和大型昆虫。富侵略性,尤其在繁殖季节,会攻击较大的鸟类甚至人。巢敞开,筑在农村,其中除草和枝条外,还可有大量金属丝。
物种分类
黑背钟鹊最初是由约翰·莱瑟姆(John Latham)于1802年描述的,并分类在佛法僧属中。黑背钟鹊种小名的拉丁文意思是“吹笛手”,取自它们美妙的歌声。
黑背钟鹊是百劳鸟及噪钟鹊的亲属,三者于1914年就已被分类在钟鹊科之下。美国鸟类学家(Charles Sibley)及琼·阿基斯特(Jon Edward Ahlquist)发现百劳鸟与燕鵙的近亲关系,遂将它们一同分类在钟鹊族下,而则分类在燕鵙科下。黑背钟鹊曾拥有独有的属,名为Gymnorhina。但多个学者都认为其地栖性并不足以支持其独特性,故将它们分类在百劳鸟的钟鹊属下。
20世纪大部份文献都将黑背钟鹊分为三个物种:即黑背钟鹊(G. tibicen)、白背钟鹊(G. hypoleuca)及西钟鹊(G. dorsalis)。后来发现在这三个物种的地盘附近,已有它们的混种出没。故于1969年它们被分并成为一个物种。
分布范围
钟鹊是澳大利亚最常见最易于辨认的鸟类之一,身体呈黑白两色,分布几乎遍及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在新几内亚岛也有分布,无论城市还是荒野都能见到,在沿海地区和农业区最为常见,是留鸟或漂鸟。
习性与繁殖
钟鹊是喧闹而富攻击性的鸟类,有复杂的社会结构,经常能听到它们的二重唱和合唱,声音洪亮而有特色,有时富于变化。6月~12月为繁殖期,集中在8~10月,在接近树叶的树枝分叉处建大型巢,巢大小根据树枝而略有区别,产卵1~6枚,一半多为3~5枚,由雌鸟孵化,孵化期20天。
黑背钟鹊是杂食性的,主要吃无脊椎动物。它们一般都是留鸟及有地盘的。它们适应了人类居住的地方,如公园、花园及农地。1860年代曾将黑背钟鹊引入到新西兰,但因驱除了当地的鸟类而被认为是害虫。在所罗门群岛及斐济也有引入黑背钟鹊,但它们没有成为入侵物种。
澳大利亚 的春天是黑背钟鹊的季节,繁殖期的黑背钟鹊会对入侵的动物带有攻击性。黑背钟鹊是很多澳大利亚运动队伍的吉祥物。
钟鹊亚种
钟鹊分成了几个不同的亚种,在悉尼看到的是分布最广泛的指名亚种黑背钟鹊G. t. tibicen,墨尔本看到的是白背钟鹊G. t. leuconota,黑背钟鹊有时又被分成几个不同的亚种。钟鹊的英文名为澳洲喜鹊,其体形和习性都与鸦、鹊类相似,但是并不属于同一类。
现时已确认有9个黑背钟鹊的亚种,但在它们之间有大部份分布地是重叠的,且有中间形态出现。按著分布地的纬度增加,亚种的体型也倾向较大,但塔斯曼尼亚的例外。
黑背钟鹊亚种
原有的黑背钟鹊(G. tibicen)形态被分为4个亚种:
黑背鹊(C. tibicen tibicen)是指名亚种,也是亚种中最大的。分布在昆士兰东南部,由莫瑞顿湾(Moreton Bay)附近经新南威尔士东部至莫鲁亚(Moruya),接近维多利亚州边界。它们是海岸性或近岸性的,限制在大分水岭的东边。
C. tibicen terraereginae是细小及中等体型的亚种,分布在约克角半岛及海湾郡(Gulf Country)南下经昆士兰至哈利福湾(Halifax Bay)及玛丽河(Mary River)之间的海岸、新南威尔士中西部及南澳大利亚州北部。主羽与黑背鹊相同,雌雀尾羽的黑端较短。双翼及脚较短,喙则较长。其学名的拉丁文的翻译意思是“昆士兰”。在维多利亚州北部及新南威尔士南部有它们与C. tubicen tyrannica的混种出没,混种背上的黑色斑纹大小不同。在贝加(Bega)及贝特曼斯湾(Batemans Bay)有三交育种出没。
C. tibicen eylandtensis分布在顶端地带(Top End),由金伯利(Kimberley)横跨北领地,经阿纳姆地(Arnhem Land)及古鲁特岛(Groote Eylandt)到海湾郡。它们是最细小的亚种,喙长而幼。尾羽端的黑斑较窄,雄雀颈部的白色较多,雌雀的则呈淡灰色。在卡奔塔利亚湾东南部,它们与C. tibicen terraereginae逐渐合而为一。
C. tibicen longirostris分布在西澳大利亚州北部,由鲨鱼湾至皮尔巴拉。它们体型中等,喙长而幼。长喙可以是用来啄蝎子及蜘蛛。在鲨鱼湾南下至穆奇森河(Murchison River)及东至大维多利亚沙漠,有与西钟鹊混种出没。
白背钟鹊亚种
白背钟鹊被分裂成三个亚种:
C. tibicen tyrannica分布在新南威尔士的图佛德湾(Twofold Bay),横跨维多利亚州南部至库容国家公园(Coorong National Park)。它们的背部呈白色,尾羽白间较阔。
C. tibicen telonocua分布在考维尔(Cowell),南至艾尔半岛及约克半岛。亚种名是白背钟鹊学名中“leuconota”变换字母次序的而成。它们非常像C. tibicen tyrannica,但双翼较短,整体也较淡色及细小。它们的喙较短。在高山岭(Mount Lofty Ranges)及袋鼠岛有中间型态出没。
C. tibicen hypoleuca是细小及白背的亚种,喙及翼都很短。分布在塔斯曼尼亚的金岛及弗林德斯岛。
西钟鹊(C. tibicen dorsalis)最初是独立的物种。分布在西澳大利亚州的西南角。雄雀的背部白色,外观像
C. tibicen telonocua,但体型稍大、喙较长及尾羽黑端较窄。雌雀的背部呈黑色或黑褐色,羽毛边呈白色。
C. tibicen papuana分布在新几内亚南部,但所知很少。雄雀背部呈白色,有窄的黑斑;雌雀的背部黑色。黑色的羽毛端呈白色。喙长而深。
其他种类
灰钟鹊
拉丁文学名:Cracticus torquatus
钟鹊是中型鸣禽,体羽多如喜鹊般黑白两色,嘴长而粗壮,嘴端常有利钩,以昆虫及小动物为食,栖息于森林中,常扬颈歌唱,叫声低沉悦耳。钟鹊分布限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等地,有3属11种。钟鹊科的一些成员如钟鹊、斑噪钟鹊等是澳洲最常见的鸟类,相当于其它大陆乌鸦和喜鹊的。钟鹊科的一些小型成员如灰钟鹊则习性类似伯劳,有在树上悬挂猎物的习惯。
黑钟鹊
黑钟鹊(学名:Cracticus quoyi;英文名:Black Butcher Bird)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噪钟鹊
currawong
亦称笛鸦(piping-crow)或鸦伯劳(crow-shrike)。
雀形目(Passeriformes)钟鹊科(Cracticidae)的数种澳大利亚鸣禽。体型大,长可达50公分(20吋),羽衣黑色或黑白相间,眼黄。叫声洪亮呈金属音。见於林地,偶尔群集於郊区,以吃果实、昆虫、小动物和其他鸟卵和幼鸟为生。可能为害果园和鸡场。斑噪钟鹊(Strepera graculina)发隆隆鸣声;灰噪钟鹊(S. versicolor)发铿锵的鸣声。
黑喉钟鹊
(学名:Cracticus nigrogularis;英文名:Black-throated Butcher Bird)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4 23:35
目录
概述
物种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