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16日,轮渡码头建成,租用“利侨”、 “利通”、 “金再兴”汽船为渡轮,每小时4个航班。1938年5月13日厦门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先后购置“厦安”、 “厦禾”、 “厦兴”等汽轮。抗战胜利后,这些汽轮仍沿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旧码头已承受不了日益增长的客流量。1976年,市政府决定扩建鼓浪屿轮渡码头,购置能一次载客600人以上的大渡轮。在征求轮渡码头的建筑方案时,厦门市设计院林金益工程师的“半拱顶方案”中选,那是一个现代抽象艺术的设计。林金益当时的构思是:码头建筑与大海浑然一体,以蓝白为主色调,使码头融入大自然海天景色,成为游人进入鼓浪屿的第一景点。
码头建成后,厦门人说他是“张开的
三角钢琴”,是
琴岛的象征,这正符合设计师的初衷:使游人一踏上鼓浪屿就感受到“音乐之岛”的气息!
不到鼓浪屿,就等于没到厦门。这样的观念,让游客纷至沓来。去年,这个面积仅有1.87平方公里的鼓浪屿迎来了上千万的游客,其中绝大多数游客都是通过鼓浪屿钢琴码头上岛,这让钢琴码头“气喘吁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