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江,北部湾水系(珠江水系)河流。因江水含微量蛋白质,矿物质少,适于饮用、酿酒,被誉为醴泉,故有醴江、醴水之称。主源发源于广西灵山县平山镇白牛岭,未来人工运河源头则是横县平塘江口。由东北向西南横穿灵山境内,至
钦州市尖山镇入茅尾海,全长179公里(不包括人工运河),流域面积2457平方公里。是钦州第一长河,钦江流经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的19个镇。习惯上,灵山县
陆屋镇以上河段称为鸣珂江(也有称陆屋江),陆屋以下河段称为钦江。
干流概况
干流走向
钦江,全长179公里(一说178.8公里),流域面积2457平方公里。在灵山县境内,主干流发源于
灵山县平山镇灵东水库内的东山东麓白牛岭,另一支干流发源于
罗阳山北麓,未来人工干流,人工运河平陆运河发源于郁江横县平塘江口。主河总落差57.5米,河流在县境内长93公里,其中水库内19.7公里,集雨面积169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1.6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2立方米每秒(1989年大旱曾3次断流)。流经灵山县
平山镇、
佛子镇、
灵城镇、
三海镇、
新圩镇、
檀圩镇、
那隆镇、
三隆镇、
陆屋镇。
在钦州市区境内,流经
钦北区的
青塘镇、
平吉镇,钦州市
钦南区的
久隆镇、
沙埠镇等乡镇,于
尖山镇的横山头分为二支,分别于犁头咀、沙井注入钦州湾茅尾海。其中钦州境内河长90.4公里,流域面积851平方公里。
河道特征
为沙质河床。河流干流坡降为0.31‰,上陡下缓,流域平均高程为90.8米,总落差107.7米,河道弯曲系数为1.94。
钦江上游(灵山县境内)河面宽约50米,平常水深0.4米左右;中游(青塘至久隆河段)河面宽约70米,平常水深1.2米;下游(牛头湾以下河段)河面宽150米,平常水深1.5米左右。沿河两岸一级阶地发育完整,成为流域的平川良田地带。钦州市境内河段属中游和下游,沙质河床,冲淤变化较大。钦州市区离河口13公里,钦州一带河段为感潮河段,海水可上溯到青年水闸。下游由于河道弯曲平缓,局部狭窄,泄洪能力差,洪水常泛滥成灾,特别是汛期,沿岸农田受浸严重。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治理钦江水患,对下游河道进行初步整治,先后疏通尖山、下南山和雷庙沟排洪道,劈开狮子头阻水石山,畅泄洪道,并在沿江两岸筑起防洪河堤。
水文特征
钦江水量丰富,据在钦江青年水闸的观测,钦江多年平均流量为64.37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0.3亿立方米,年径流深为900毫米。因受降水变化不均的影响,流量的年内变化较大,在汛期(4—9月),其流量占全年流量的83%,其中以8月份流量最大,占年流量的22%;枯季(10—3月)流量仅占全年流量的17%,最小流量出现在12—2月,三个月的流量只占全年流量的6%。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2公斤每立方米,年输沙量46.5万吨,侵蚀模数为199吨每平方公里。
钦江(钦州水文站)的水文特征,较大洪水的最大水位变幅约为4.5米,一般变幅为3.5米左右。洪水历时一般为2—3天,涨洪历时约一天,落洪历时约2天。发生洪水期间潮夕消失,纯潮期间一般每日发生高、低潮各一次,半月周期的新老潮期交替之日则发生高、低潮各两次,基本上属不正规混合全日潮型。涨潮潮差最大为2.18米,平均0.96米,落潮潮差最大为2.17米,平均为0.99米。涨潮历时最大为8小时25分,平均4小时24分;落潮历时最大为23小时44分,平均18小时42分。
解放初期,钦江中、下游常年可通航。丰水季节,15吨位船只可从钦州镇溯江而上通至灵山县檀圩,航程110公里;枯水季节,钦州至陆屋河段可通4吨位的木船。1958年以后,沿江建起5座栏河闸坝和过船闸,由于船闸没有配套,加上河道淤积,丰水季节10吨位的船只仅能通航至陆屋,航程约80公里。远期根据政府规划,陆屋以上平陆运河河段可通行5000吨船舶。
主要支流
灵山县境内
那隆江,属钦江支流,发源于烟墩镇的鹤眼岭,流经烟墩、那隆镇,总落差33米,河流长33公里,集雨面积19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72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9立方米每秒。流域内建有小(一)型石瓯山水库,小(二)型有六凤水库等9座,以及众多的塘库,这些山塘水库共控制集雨面积19.95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10.5%,总库容1359万立方米,占流域年径流量的7.95%。
大平江,属钦江支流,发源于那隆镇六安的蒋屋(与武利镇境的交界处),总落差37米,河流长16公里,集雨面积13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1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立方米每秒。流域内建有小(一)型钟灵水库等3座,以及一些小型塘库,共控制集雨面积1.3平方公里,总库容100万立方米。
旧州江,属钦江支流,发源于旧州镇双凤三角石(鸡笼顶东北麓),总落差32米,河流长35公里,集雨面积20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6立方米每秒。流域内建有小(一)型琴茶水库1座,小(二)型有大虫坑、陆金水库等8座,以及一些塘库,这些山塘水库共控制集雨面积10.22平方公里,总库容691万立方米。
青坪江,属钦江支流,发源于旧州镇长安水库内的坪田,总落差21米,河流长32公里,集雨面积13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17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立方米每秒。流域内建有长安和华麓两座小(一)型水库,小(二)型有米胆塘水库等4座,以及一些塘库,这些蓄水工程共控制集雨面积11.33平方公里,总库容942万立方米。
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有那隆河、太平水、旧州河、青坪水等,均在灵山县境内。在钦州市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有青塘河、沙埠江、大水沟等3条。
钦州市区境内钦江主要支流:
青塘河,发源于青塘乡割茅岭,于平吉镇上旧村汇入钦江。流域面积82.3平方公里,河长25.5公里,年径流深1000毫米。丰水年(保证率20%)的年径流量为1亿立平方米,平水年(保证率50%)的年径流量为0.8亿立方米,干旱年(保证率95%)的年径流量为0.48亿立方米。
沙埠江,发源于平吉镇大枪盖,于平吉镇奇高坪汇入钦江,流域面积57.3平方公里,全长21.3公里,年径流深1000毫米,平水年(保证率50%)的年径流量为0.55亿立方米。
大水沟,发源于青塘乡等龙岭,于平吉镇江口村汇人钦江,流域面积93.1平方公里,河长23.6公里,年径流深1000毫米,丰水年(保证率20%)的年径流量为1.15亿立方米,平水年(保证率50%)的年径流量为0.9亿立方米,枯水年(保证率95%)的年径流量为0.52亿立方米。
水利概况
蓄水工程
流域内建有大型灵东水库1座,小(一)型有牛皮鞑、桐油塘、龙塘等水库12座,小(二)型有黄茅、大田坡水库等37座,以及众多的小型山塘水库,这些山塘水库共控制集雨面积221.5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1.2%,总库容2.3亿立方米,占流域年径流量的24.3%。
灵东水库,位于县城以东13公里,地处东经109°23′、北纬22°28′,大坝坐落佛子镇的大张垌、元眼山村之间。因水库在县城东部,故名灵东水库。工程于1957年进行勘测设计,1958年10月动工兴建,1961年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建设期间最高上场劳动力日达25000人。1961年,水库进行试蓄水,并发挥部分灌溉效益。1963年,全部完成主坝、放水涵管、溢洪道等枢纽工程。随着灌区工程的建成,逐年增加灌溉效益,1977年,灌溉效益达173000亩。水库枢纽工程建设期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到广东视察时曾询问灵东水库的施工情况,并指示工程建设要加强具体领导,认真抓好工程施工,确保工程安全,早日发挥效益。水库集雨面积145平方公里,总库容1.79亿立方米,有效库容7900万立方米。水库设计灌溉面积17.745万亩(包括灌区内的结瓜工程效益)。建有坝后水电站2座,装机5台1240千瓦。水库建成后,1963年12月31日,成立灵东水库管理局,编制80人;同时成立佛子、新圩、三海、檀圩、那隆、三隆、陆屋7个水利管理所。
牛皮鞑水库,是灵东水库南干渠的结瓜工程。位于佛子镇新塘村委会礼兴坡村,距佛子圩4公里,地处东经109°22′、北纬22°24′。该工程于1958年11月兴建。集雨面积11.45平方公里,主坝为均质土坝,坝高35.9米,坝顶长150米。总库容597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73万立方米。水库正常蓄水位时,淹没耕地面积240亩,溢洪道设在大坝右端,为闸式宽顶堰,堰宽为4.8米,最大泄洪流量为118.8立方米每秒,放水涵管分高涵管和低涵管。高涵管为H型闸门,涵管管径0.65米,放水流量为1立方米每秒。低涵管进口为斜拉板启闭,管身直径0.9米,放水流量为2.36立方米每秒,水库效益计入灵东水库灌区,水库归灵东水库管理局统一管理。
天顶山水库,位于檀圩镇东岸村委会天顶山村,故名天顶山水库,距檀圩5公里,地处东经109°11′、北纬22°18′。工程于1957年9月兴建,坝身为均质土坝,坝高14.5米,坝顶长220米,集雨而积4.5平方公里,总库容31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20.8万立方米。溢洪道设于大坝右侧一山坳,为宽顶堰,宽20米,底流消能,最大泄洪流量124立方米每秒。放水涵管设于大坝右端,梯级斜管放水,涵管为钢筋混凝土圆管,管内径0.8米,最大放水流量为0.5立方米每秒,水库达正常蓄水位时淹没耕地470亩。该水库属灵东水库南干渠的结瓜工程,归灵东水库管理局管理。效益纳入灵东灌区内。
桐油塘水库,位于那隆镇茶子村委会桐油塘村,故名桐油塘水库,距那隆圩7公里,地处东经09°07′、北纬22°17′。工程于1956年1月兴建,坝身为均质土坝,坝高20.5米,坝顶长160米,副坝2座共长36.5米。集雨而积5.28平方公里,总库容33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29.6万立方米。溢洪道设于主坝右侧一山坳处,为开敞式宽顶堰,宽18米,底流消能,最大泄洪流量为93.7立方米每秒。放水涵管设于主坝左端,为钢筋混凝士圆管,管内径0.7米,梯级斜管放水,最大流量0.82立方米每秒。水库达正常蓄水位时淹没耕地110亩。该水库是灵东水库南干渠的结瓜工程,效益计入灵东灌区,归灵东水库管理局统一管理。
龙塘水库,位于三隆镇大马村委会李屋塘村,距三隆圩6公里,地处东经109°00′、北纬22°20′。工程于1957年9月兴建,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15米,坝顶长115米,副坝2座共长146米。集雨面积6.29平方公里。总库容56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406万立方米。溢洪道设于主坝右侧一山坳,开敝式宽顶堰,堰宽25米,最大泄洪流量为75立方米每秒。放水涵管设于主坝左端,圆形钢筋混凝土管,管内径0.7米,梯级斜管放水,最大放水流量0.25立方米每秒,水库达正常蓄水位时淹没耕地1350亩。水库是灵东水库北干渠的结瓜工程,效益计入灵东灌区,归灵东水库管理局统一管理。
京塘水库,位于平吉镇平沙村公所京塘村背。属钦江流域平吉段水车江支流,拦截河流6.91公里。坝区集雨面积9.44平方公里,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发电、养殖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总库容1116万立方米,有效库容700万立方米,死库容2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为1.8万亩,灌溉平吉、青塘2个乡镇13个村公所的农田。1959年1月动工兴建,次年主坝、副坝、放水管基本完成。主坝的坝型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58米,防浪墙高程59米,坝高24米,坝顶长107米,顶宽5.5米,正常水位54米,设计洪水位56.46米,校核洪水位57.46米,汛期控制水位50米,死水位42米。该水库原设计灌溉面积1.8万亩,水库建成后,把那拉、猪槽麓小(一)型及鸡窜塘、勒菜麓、那垌坝等小(二)型水库划归京塘灌区统一管理,总灌溉面积为21750亩。灌区总干渠长4公里,干渠长7公里。支渠有12条,全长50.2公里,渡槽14座,长346米。
灌溉工程
郁江调水工程由郁江-钦江调水和钦江-大风江调水两部分组成,设计调水流量为20立方米/秒,通过在郁江支流沙坪河布设隧洞进水口控制闸,将郁江水引向钦江,再由钦江引向大风江,沿线经过灵山县沙坪镇、旧州镇、陆屋镇,钦北区青塘镇、平吉镇及钦南区久隆镇和沙埠镇,直达钦州沿海工业区,流域全长约100公里,不仅满足钦州市及钦州港区未来20年内生产生活用水增长需求,还将有效改善钦江两岸生态环境和钦江水质。
灵东水库灌区,灌溉佛子、灵城、三海、新圩、檀圩、那隆、三隆、陆屋和旧州镇的部分农田。原设计灌溉面积17.745万亩。1961年,水库开始低水位蓄水发挥少部分灌区效益。随后,蓄水和效益逐年增加和扩大,1977年,灌溉面积达17.3万亩。1994,灌溉面积达18.3万亩。南干渠道,从库区至陆屋镇六东水库,全长53.5公里,渠首段设计流量为11.3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佛子、新圩、三海、檀圩、那隆、三隆、陆屋镇等农田11.09万亩。北干渠道,从库区至陆屋镇王屋垌水库,全长63.5公里,渠首段设计流量为7.8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佛子、灵城、三海、那隆、三隆、陆屋和旧州等镇的农田6.655万亩。南、北灌区支渠总长90.28公里,有结瓜工程小(一)型牛皮鞑水库等8座,总库容244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758万立方米。小(二)型莲塘麓水库等24座,有效库容1371万立方米。小山塘7座,有效库容5万立方米,引水流量0.1立方米每秒以上的陂坝46座,引水流量共5.7立方米每秒。电灌站10处,装机13台共216千瓦。40、60、80、100型的各种型号水轮泵共73台。附属建筑物827座。其中,渡槽176座共长11490米,反虹吸4座共长197米,涵洞123座,大小桥梁259座。
堤防工程
兴建钦江河堤,1973年7月,开始兴建钦州县城的钦江两岸河堤。钦江东堤从沙埠公社小江大队邓屋起,到大石鼓大队雷庙岭止,共长6.85公里。西堤从沙埠公社的大埠村起到康熙岭公社的傍钦大队彭屋沟止,全长9.4公里。东西两堤共建排水闸门32座,沿江砌石,加高加固。西堤从沙坡村起到钦州镇第一小学止,堤上建有护河拦杆,高1.5米,堤面宽13米,可通车辆。全部工程于1975年春竣工。钦江河堤建成后,可挡上游冲下的洪水,使洪水分向孟埇江和雷庙江流出。钦江河堤的兴建,保卫了钦州城区的安全,保护耕地面积1.28万亩。共用土石方38.5万立方米,劳动力45.7万个工日,国家投资67.6万元。
水电工程
青年水闸电站,位于钦江青年水闸坝西岸,1976年由国家投资51万元兴建,1979年竣工投产。设进水闸2孔,断面2×5.5×2.5,引水槽长113米,宽13米,高3.4米,利用落差水头4.3米,设引水头5.94米,引水流量33.3立方米每秒,装机3台,容量600千瓦,平均年发电量240万度。1988年投资128.32万元扩建电站,计装机2台,容量1200千瓦,其中第一台容量为600千瓦,1989年竣工投产,年发电量380万度。从1979~1990年,发电量共3103.5万度,收入163.3万元。已并入钦州电网。
航运航道
陆屋江航道,位于县西南部,属钦江上游,陆屋至青坪10公里属灵山县境,水深1米以上,枯水期为0.4米。该江历来通行船只,是北部湾食盐船开往云、贵的必经之道,日运量100吨以上,船民归属钦州管理。解放后,邕钦公路修通,北部湾的食盐用汽车运输,因此水路运量减少,加上农业建设的拦河塞坝、兴建水利,1976年以后不再通航。
根据广西区交通厅规划和新闻,计划在陆屋以上修建新的平陆运河航道,同时连接大浦高速公路。水路上连郁江,下游疏浚钦江。可通行5000吨内河船舶和三千吨海轮。
水利景区
灵东水库又被称为“东湖”,与六峰山等名胜被列入广西滨海旅游风光区。水库被群山叠翠环抱,水清碧澄,渔岛、小村、荔园、蕉林、鸥鹭交相辉映。乘游艇从大坝东航上溯,浪击飞舟,情趣盎然。或在大坝上观朝阳之辉煌、晚霞之绚丽。整个库区如同披上霓裳,水色墨黛,波泛金光。是自治区和国家水利部门均定为综合经营联系点,与六峰山风景名胜区一道列入广西滨海旅游风景区。大坝两端还建有东湖阁宾馆、东湖阁、东湖度假村和灵湖茜苑。
流域概况
地形地貌
钦江发源地白牛岭,为
六万大山余脉东山山脉的山峰,
六万大山延伸入灵山县东北部,在县内又形成罗阳山和东山两条山脉,山脉总的走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中东山山脉,从平山镇北面起,绵延于钦江以北,是钦江水系与郁江水系的黔炉江、修竹江、平南江的分水岭。主要山峰有东山,海拔714.9米,位于平山、丰塘2镇之间,是县内最大的山岭。
上游灵山县境内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东北部属高丘陵区(即低山),西北部属中丘陵区,中部低丘盆地相间,南部属低丘台地区。东北部高丘陵区,海拔一般为200~800米;中部钦江谷地,海拔一般为30~100米;南部低丘陵区,海拔一般为50~200米。
中下游位于钦州市境内,中游北部地区属低山区,位于钦州市北及东北部地区,有古道岭、尖岭、高卓山、母鸡顶等四条小山脉,从东北向西南平行而下,因而分割成沿茅岭江及沿钦江南下的两片带状的冲积平原,即板董平原及平吉九百垌平原。小山脉一般海拔高度在400—630米之间,以北部古道岭最高,海拔629米,高卓山次之,海拔535米,属低山地带。岩石以花岗岩、褐色或绿色砂页岩为多。
中游南部地区及下游为平原,北部为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中部、南部地区,较大冲积平原为钦江三角洲、板董平原及平吉九百垌平原。钦江三角洲位于市境南部钦江下游一带,由钦江冲积而成,为市内最大的冲积平原,也是钦州地区第二大三角洲。其顶部在市区东北角的沙坡,发育于钳状丘陵夹湾中,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13—14公里,面积13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米,河沙和海积淤泥交错分布,具明显海陆交错相。海湾深入三角洲内部,河道宽阔,水网密布,水土光热条件较好,是广西重要的粮蔗产区。九百垌平原位于平吉镇中部,沿钦江两岸成带状分布,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为钦州市第二大平原,平原区内土地肥沃,盛产水稻、甘蔗,是钦州市甘蔗基地之一。板董平原由茅岭江冲积而成,沿茅岭江两岸呈带状分布于板城、小董一带,面积约14平方公里,区内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土壤最为肥沃,为市内主要的产粮区,素有“钦州谷仓”之称。此外,在东南部那彭附近的低丘地带间,还有面积不大的冲积小平原。
下游为滨海平原主要分布于南部沿海地区,面积较为广大,其中尤以沙埠、康熙岭南部和尖山最为宽广平坦,而犀牛脚南部尚有起伏山岗所分割,由于海浪侵蚀,已成为珊瑚地带。市内滨海平原的成土母质多为浅海沉积物,土壤瘠薄,以强酸性水稻土、沼泽化盐渍土及沙土为多,成为全市的粮食低产区。因受季风和地形影响,年内雨量分配极不均匀,滨海平原春季雨量较少,容易发生旱灾,夏季雨量较多,易发生涝灾和潮灾。
钦江最后注入
茅尾海,其属
钦州湾内一小海湾,位于钦州湾西海域最北部。海湾内宽口窄,呈椭圆形,东、西、北三面为陆地所包围。面积约135平方公里,大部分为干出滩。海内水较浅,一般水深0.1—5米。有钦江、茅岭江注入,江、海两水交融,咸度低,温度适中,水中浮游生物丰富,是浅水鱼类及贝类繁殖的良好场所。盛产牡蛎、鲈、鲻、鲷、黄鱼、青蟹等,尤以牡蛎著称。海湾的东南部和西部,分别是钦州海水养殖场、康熙岭蚝场,为市内近海渔业生产和海水养殖基地。此外,海湾内还生长有茂盛的菅草、水草和海榄树,盛产水鸭等野生水禽。一年四季,成千上万的野鸭、海鸥、沙螺鸠、蓑衣鹤在这里栖身出没。
河口形成三角洲海岸,其特征是海岸发育在河口湾内;汊道河床密布,岸线切割破碎,潮坪宽度大,特别是茅尾海沿岸,潮坪面积约占80%,潮滩宽5—7公里,坡度<1‰;海成砂堤发育,岸线向海淤进明显,有利于围海造田,岸外均有人工堤保护。
气候特征
流域上游地区在灵山县,地处低纬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气候温和,夏长冬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春季有间歇性寒潮入侵。据县气象站1956~1984年记录,年平均气温21.7℃,极端最高气温38.2℃(1957年8月15日),极端最低气温一0.2℃(1963年1月15日)。年积温7500~8100℃,无霜期平均为348天,年平均有霜日数仅2.5天。年日照总时数在1400~1950小时,平均为1673小时。年降水量最大年份为2438毫米(1961年),最小年份为1005毫米(1963年),平均为1658毫米,多集中在4~9月,这期间降水量占全年的80%,年平均降水日数161天。
钦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在著名的亚洲东南部季风区内,太阳辐射强,季风环流明显。由于南临北部湾,西北靠十万大山,主要受海洋气候影响,也受大陆气团影响,海洋性气候明显,是湿热多雨的地方之一。
沿岸城镇
灵山县
平山镇,位于灵山县境的东北部,距县城24公里。地处灵山“大不过东山,高不过罗阳”这两座大山之间,东南面与佛子镇相连,东北面与石塘镇交界,西面与丰塘镇接壤,总面积144.253平方公里。灵山至玉林公路穿过境内。镇人民政府驻地平山圩。平山镇地处较高丘陵山区,原农贸圩市在黄宁村的平山肚,由于此处不够中心,附近农民的经济、生活不富裕,购买力低下,上市的农副产品难以销售,后来圩市搬迁到地势较平的禾塘岭,故圩名称为平山圩,镇名也称之为平山镇。平山镇东南面有罗阳山,海拔869.6米,为灵山县的最高峰;西北面是东山,海拔714.9米;南面是灵东水库,中部地势较低。主要河流有清水江和平山江,均为钦江上游的支流。全镇有耕地21645亩,矿产资源有钛铁、大理石、花岗岩等。水果主要有荔枝、龙眼、柑橙、酸梅、香蕉、三华李等。
佛子镇,位于灵山县县境东部,距县城11公里,全镇总面积161.500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5万亩,耕地面积29110亩,镇人民政府驻地佛子圩。佛子镇地处丘陵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除泗洲、象山外各行政村可通汽车,北海、钦州至玉林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生产以农业为主,盛产稻谷、水果、蔬菜、甘蔗、烟叶、木薯、茶叶、大蒜等。名、特、优产品四季皆有。传统特产荔枝,在清朝,三月红荔枝曾是贡品,古今饮誉全国;香荔、黑叶荔等名优产品,以色鲜、皮薄、肉脆、核小、味甜的独特风味而令远近客商青睐;所产大糯因其粒粗油润,作饭柔软香滑,隔数日仍软爽如初而驰名,逢年过节更成为市场上争购的稀有物品。近年来茶叶生产发展较快,全镇有5个生产基地,产品制作技术精湛,索条圆细,翠绿香鲜,茶汤清香浓郁,味爽甘醇,产品远销内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等地。还有莲藕以质松酥脆、番茄以色鲜肉厚、烟叶以薄叶柔根而闻名。此外,还有钛铁、花岗岩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立木积蓄量居全县各镇首位的森林资源。
灵山县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灵山开始建县,称南宾县,县治设在南宾寨(今旧州圩西南侧)。唐贞观十年(636)年,县治从南宾寨迁峰子岭南(今三海镇棠梨村境内)。贞元十年(794年),南宾县改名灵山县。宋治平二年(1065年),县治又从峰子岭迁石六峰东面灵城镇(今县城)。从建县至1994年,灵山县已有一千三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位于县境东北部,位居东经109°35′,北纬22°36′,地处环秀江、鸣珂江(钦江中游段)、劏狗茫三水交汇之滨,方圆10多公里内,地形开阔,田畴交错,一片碧绿,稍远西南面丘陵起伏,东北面山地连绵。灵山县城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海北道兵备副使甘泽驻节灵山,“苦于瑶民作乱”,因灵山无城,难于自守,邑人劳惠倡议筑城,以保地方平安。甘泽采纳了劳氏的倡议,于是在县治所在地建城,随即调动官军以土筑城。民国26年(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灵山县城屡遭空袭,群众只能从4个城门出入,甚为不便。民国27年秋,县府奉命把城墙拆除。解放后,灵山县人民政府重视县城建设,在旧城的基础上不断扩建,面貌焕然一新。从50年代起,先后修建了自来水厂、电厂、变电站、排水道等基础设施。灵山县城交通方便,国道209线、省道20124线和20221线均从县城通过,东西南北均有班车直通全县各镇与毗邻县市,并有直达班车通广州、顺德、中山、东莞、深圳、湛江、北海、防城港、贵港、南宁、钦州、玉林等地。名胜古迹主要有:六峰山、三海岩、环秀桥、穿镜岩、革命烈士纪念碑、马鞍山“灵山人”遗址以及龙武石山下千姿百态的溶洞等。县城是中共灵山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新圩镇,位于县境的南部,距县城5公里,与檀圩镇、三海镇、佛子镇和浦北县北通镇相邻。全镇总面积171平方公里,属丘陵地区,有耕地48539亩。镇人民政府驻地新圩。新圩名称的由来,据传说在清朝初期,今元屋岭村刨岭屯的几户刘姓人家在该屯设些小卖点,后来当地群众经常拿竹笋到此地摆卖,形成圩场,故当时称“笋圩”。清朝中期,这个小圩场除摆卖竹笋外,还上市其它农副产品,圩场逐渐扩大,群众认为“笋圩”这个名称已不适合当时状况,就把它改名为“新圩”。该镇以种养业闻名于全县,水稻丰产稳产连年获奖,市、县两级高产试验田就设在新圩垌,每亩单产超500公斤。全镇农民还有利用晚造收割后种植蔬菜的习惯,经济效益可观。镇人民政府驻地石塘圩。
檀圩镇,位于县境中部,总面积147平方公里。该镇距县城13公里,交通十分方便,灵山至北海、灵山至钦州公路经过,每天过往班车100多班次,各行政村均通汽车。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壮、瑶、侗、京、布依、仫佬、毛南等民族。镇人民政府驻地檀圩。该镇东北是盆地,地势平坦,西南部是六炉山脉,地势较高。西北面有钦江流经境内。全镇有耕地面积49683亩,盛产荔枝、龙眼、无籽西瓜、香蕉、头菜、蒜头、凉薯、莲藕等水果蔬菜。该镇烟花炮竹生产已有300多年历史,镇花炮厂出口炮竹品种76个,烟花50多种,销往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香港、澳门等15个国家和地区。
那隆镇,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25公里,全镇总面积248.754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那隆圩。该镇境内属丘陵地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盛产水稻、甘蔗、茶叶。四季花果飘香,素有荔枝、龙眼等水果之乡的美称。主要矿产有石膏、花岗岩(黑色)、锰、铁、钛等。境内有江3条,即钦江、西江、龙门江。小(一)型水库有3座,小(二)型水库有7座。灵东水库南北两干渠从境内经过,灌溉和人畜饮用水源十分丰富。乡镇企业发展较快,主要企业有烟花炮竹厂、纺织厂、红砖厂、食品加工厂。灵山至钦州的二级公路穿境而过,各行政村都通汽车,交通便利。境内原有圩场2个,即那隆圩和大平圩。那隆圩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那隆镇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1907年,同盟会领导的“三那”(那丽、那彭、那思)起义革命军就选定钟灵乡(即现在那隆大平一带)为进攻灵山县城的前哨,当时一大批钟灵民众追随革命军进攻灵山县城。1945年1月中旬,中共灵山县组织负责人陈铭金在白鸠埠小学(即灵一小学的前身)主持召开了全县党员骨干会议,传达中共广东省南路特委关于抗日武装起义的决定。2月8日,当地80多人参加了灵山抗日武装起义。在他们的影响下,当时的大埇、风门塘、庙竹坪、狮子岳、牛坪、覃屋等村庄的群众也积极配合,开展斗争,踊跃参加起义,前赴后继为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解放后,那隆人民始终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辛勤耕耘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为家乡的繁荣昌盛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隆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36公里。传说过去由3户农民建房经商,后来生意兴隆发展成圩,故称“三隆圩”。全镇总面积132.5平方公里,钦灵二级公路与江北公路并排贯穿全镇腹地,往南宁、钦州、北海十分便利。各行政村均通汽车。镇人民政府驻地三隆圩。该镇属丘陵地带,内有横岗岭、鸡笼山和开峡山。该镇盛产的石膏,品位高,储量大,远近闻名。荔枝、龙眼等水果甜脆可口,畅销全国。龙山圩距离三隆圩约10公里。成圩于解放前,现在每隔3天一圩,是三隆圩日的第二天。龙山圩街道全长约250米,共有70多个铺面,其中,有小卖店13个,饮食店4个。居民约有500多人,绝大多数是农村人口,多以种田为主。每逢圩期到来,赶圩的多是老年妇女,所以人称为“婆子圩”。圩日热闹的时候是中午12时至下午3时。
陆屋镇,位于县境西南面,距县城47公里,距钦州市67公里,地处东经108°56′、北纬22°16′。南面与钦南区的那思乡、钦北区的平吉镇相邻,西南面和钦北区青塘镇接壤,东面与三隆镇、伯劳镇连接,北面与旧州镇相邻。镇人民政府驻地陆屋圩。全镇总面积322.667平方公里,陆屋圩位于钦灵、旧伯公路、钦陆一级公路(建设中)的交汇点及旧州江入钦江的相汇点上。圩镇三面临江。规划建设中的平陆运河将环城而过,规划建设的黎钦铁路亦将穿境而过。陆屋圩建于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由陆姓人在此建圩,故取名为陆屋圩。陆屋古属灵山县,清朝光绪十四年被强划钦州。解放前属钦县十一区管辖,到1958年11月15日复归灵山县管辖,1984年恢复陆屋镇之称。该镇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蔗、花生,同时盛产茶叶、水果。工副业主要有铸造、炮竹、食品加工、纺织、五金、选矿、建筑、石膏制品等。陆屋的铸管、机电壳、铁锅生产历史悠久;荔枝、龙眼、薤头罐头等畅销自治区内外;烟花龙虾火箭等品种飘洋过海,远销美国、日本、挪威等国家和地区。毛巾、蚊帐布等纺织品质优价廉,供不应求。矿产资源丰富,有石膏矿、锰矿、钛铁矿、坭兴土、陶瓷釉料土、花岗岩石、涂料等。钦江是灵山境内第一大江,从发源地平山流至陆屋经过80多公里的路程,迂回曲折,到陆屋江面80多米宽。陆屋镇是灵山第二开发区,可享受灵山县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钦北区
青塘镇,位于市境东北部,东北端与
灵山县接界。旧属灵山县青塘练地,清光绪十四(1888年)划人钦州直隶州。民国时始设青塘乡。解放后,1950年设青塘乡,1951年春分为6个小乡,1957年合并为青塘乡,1958年秋并入平吉大公社,1959年秋分设青塘公社,1984年9月复改为乡,乡治所在青塘圩,距钦州镇49公里。境内北部是连绵起伏的高山,南部是平缓的丘陵,总面积123.8平方公里。通行新立话、汉佬话和白话(粤语)。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甘蔗、花生、茶叶、水果。由于境内地势复杂,一年之内往往旱涝交替出现。解放后,先后修建高峰、老虎坪等水库6座,有效灌溉面积2.2万多亩。芭蕉、芝麻分居全市二、三名。淡水养殖面积2居全市第一。矿产有石膏、钛铁、花岗岩等,其中石膏主要分布在青塘、新村、榃甫等6个村公所,储藏量4.2亿吨,年产量5000多吨,而且质地纯净,远销区内外和日本、东南亚各地。有钦州至灵山公路过境,下至钦州上至陆屋镇的钦江河段可通航木船。
平吉镇,位于市境东北部,东界灵山县。明、清时初属灵山县秋风乡,清光绪十四年划入钦州直隶州。民国19年始设平吉镇及平吉、广平、牛江3乡,30年调整为平吉、广平2乡。解放后,1950年设平吉、广平2乡,1951年春分为13个小乡,1957年10月合并为平吉乡,1958年秋并入平吉大公社,1959年6月分设平吉公社,1984年9月复为乡,1989年9月改为镇,镇治所在平吉圩,距钦州镇35公里。境内东、西两边为丘陵地,中部有面积20平方公里的市内第二大平原——九百垌。全镇总面积260平方公里,通行新立话、汉佬话和白话(粤语)。1990年有耕地7.55万亩,山地18.98万亩,有林4.17万亩,为市内耕地最多的乡镇。农业以种植水稻、甘蔗为主。解放后修筑京塘、古隆、五星、那拉等水库,钦江沿岸修建近20座机电灌站,有效灌溉面积近5万亩。矿产有石膏、钛铁等,为广西石膏主产地。产品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地。市办平吉糖厂、紫胶场等均在境内。钦州至灵山公路斜贯境内中部,各村公所均可通行汽车。钦江部分河段可通航木帆船。境内有隋、唐古墓2处,古城角村有南北朝宋寿县故城遗址。
久隆镇,位于城区东北侧,南北朝宋大明年间至宋开宝初,属宋寿县(后改名钦江)地;宋开宝五年(972年)至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灵山县地。清光绪十四年十二月至清末,属钦州直隶州秋风练。民国时期分为久隆、新圩2乡。解放后,1950年分为久隆、新圩2乡,1951年春分为6个小乡,1958年秋属平吉大公社,1961年6月,分设久隆、新圩2个小公社,1963年春并人平吉公社,1966年10月分设久隆公社,1984年9月改为乡;乡治所在久隆圩,距钦州镇21公里。境内地属丘陵,总面积222.9平方公里。通行灵山话和白话(粤语)。乡民以农业为主,主种水稻、甘蔗。解放后,修建大小水库21座、电机灌站12座,总有效灌溉面积达2.4万多亩。种蔗居全市第一。久隆良种猪,肉嫩、味鲜、瘦肉多,符合出口标准,仔猪畅销附近各县。境内有隋、唐古墓群和安州故城遗址,属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公路通往钦州、那彭和陆屋、灵山等地。
市区
钦州城区位于市境中南部,钦江三角洲东北端,海拔5.6米,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倾斜,钦江环绕城东南,南流注入钦州湾。自宋天圣元年(1023年)在此筑城起,一直是县、州、府、道治。旧城呈椭圆形,大青砖砌成,城垣周长2165米,高8米,厚8.3米,门三(北向无门)。城雉堞呈尖牙形,俗称“狗牙城”。民国27年(1938年),即日本侵略军侵占钦州前,政府当局以一旦遭日机轰炸时便于民众疏散,以及日军进犯时易于国民革命军反击等原因为理由,已把城垣拆毁。民国时称为附城镇。1950年春改名钦州镇。1951年3月—1953年3月先后为钦廉专区、钦州专区专员公署驻地,期间钦州镇先后直接由钦廉专区、钦州专区所管辖。1949年12月7日—1951年2月及1953年4月—1965年7月是县政府驻地,1965年8月—1990年为钦州专区专员公署、钦州地区行署和县(市)政府驻地。解放后一直为钦州镇政府驻地。城区水陆交通比较发达,往西可由海路或陆路进入越南,往东南可由海路或陆路直达北海、湛江、广州,海路还可通往海南岛以至东南亚各地。很早以前,这里已是西南各省对外贸易商埠,尤其是南宋时,钦州博易场的贸易更盛,和四川常有商贩往来。从四川贩蜀锦来钦州,从钦州买香料回四川,一年可往返一次(按:钦州无香料,是从阿拉伯、爪哇、苏门答腊、印度等国输入的,而蜀锦则从钦州输出国外,故当时的钦州博易场,实际就是西南各省对外贸易的集散地)。民国时期,这里的海陆运输也很繁忙,除有公路通往附近各县外,江岸码头常有三桅海帆船停泊。钦州沿海出产的海盐和由北海等地进口的花纱布匹、煤油、水泥等物资,多数经由这里转运到广西内地和西南各省。民国19年,全城有商店850余户,千元以上资本的有19家,其中主要是盐庄、苏杭铺、煤油美孚行等。工业、手工业有电灯、印刷、纺织、陶瓷、铁器、竹木器、食品加工和五金修理等行业。最著名的是钦州陶瓷器皿——坭兴,早在清光绪年间,已成为独具一格、名驰中外的民间工艺特产。民国4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第二名,得金牌奖;19年,在比利时举办的世界陶瓷展览会上获第一名,得金质奖章。通讯有电报、手摇电话机等设备。还有中等师范、农校、完全中学各1所,有中山图书馆、民众教育馆、天涯戏院、卫生院等。解放后,将所有街道铺上水泥路面,改建加高房屋,在大力改造旧城区的同时,向城外东北、西北方向扩展。通行白话(粤语)。南防铁路设火车站于城北,已有客货混合列车通行。南(宁)北(海)二级公路和其它公路汇集经过城区,汽车可直达南宁、北海、湛江、广州、深圳和附近各县及市内各乡镇。城南12公里的沙井港,有公路直达,是城区出口的主要水上通道。城东南26公里有钦州港,1—15万吨级巨轮可直泊码头。有符合标准的公共游泳场,曾在这里多次进行全国性的跳水、水球等竞赛。还有民族英雄刘永福故居——三宣堂,清代抗法名将冯子材故居——宫保第,宋迹三迁的天涯亭等名胜古迹。
钦南区
沙埠镇,位于钦州市区周围。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至清末,属钦州、钦州直隶州的城东厢与中和坊地。民国时分为附城等6乡。解放后,1950年分为水东、北营乡,1951年春分为沙埠等9乡,1957年分属附城、尖山2乡,1958年秋并入钦州大公社,1959年6月改属附城公社,1966年3月29日分设沙埠公社,1981年9月改为乡,乡治所在五里桥村,距钦州镇3公里。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大部分地区属低洼丘陵,西部还有小片冲积平原。总面积197.4平方公里。通行白话(粤语)。解放后,于乡北部修筑6座中小型水库,开挖钦江青年水闸东西两干渠和修筑河堤、海堤共34公里,加以大风江、茶山江、钦江等自北向南平行分布全乡,因而形成境内河汊密布,渠道纵横,有效灌溉面积达3.91万亩,为市内水利最好之乡。蔬菜产量居全市第一。木菠萝居全市第二。渔业以淡水养殖为主,海水捕捞为辅。南防铁路有火车站设在境内的北营村,南宁至北海二级公路经过境内,钦州至久隆、钦州至犀牛脚公路均汇集经过乡治五里桥村。钦江、大风江部分河段可通航小轮船或帆船,水陆交通方便。境内有冯子材墓、刘永福墓、宫保第及钦州古八景之一的“龙潭沛雨”(又名龙湾)等名胜古迹。
尖山镇,位于市境中南部,南临钦州湾。南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至明洪武七年(1374年),先后属玉山县(后改名华清)、宁海县、安京县(后改安远)地;明洪武七年至清末,先后属安远县、钦州、钦县、钦州、钦州直隶州地。民国时置孟锯乡。解放后,1950年设孟锯乡,1951年春分为3个小乡,1957年合并为尖山乡,1958年—1966年先后并人钦州、附城、康熙岭等公社,1989年11月从康熙岭乡析出复置尖山乡,乡治所在尖山三叉沟,距钦州镇2公里。乡境属钦江三角洲小平原,钦江自北向南分流于两侧,钦州湾深入境内,河网海汊密布,为市内水乡之一。总面积64.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5.6平方公里,浅海滩涂面积37平方公里。渔业人口约占全乡人口三分之一,通行白话(粤语)。解放前,这里土地贫脊,干旱,乡民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先后兴建尖山渡槽桥和黎头咀反虹吸,并开挖钦江青年水闸尖山干渠13公里,可引灌2.13万亩耕地;同时,修筑海河堤共58公里和大小闸门110多座,改造大部分盐酸田,生产有很大发展。渔业以浅海捕捞为主,占全市第三。沿海滩涂发展养蚝和养鸭。向为钦州海路运输口岸的沙井港,位于乡境南端沙井村。钦州至沙井公路贯穿境内南北,水陆交通都较方便。座落乡境东北部的尖山,海拔43.7米,耸立于万顷田畴之中,风景秀丽,称“文峰卓笔”,属钦州古八景之一,为历代登高游览胜地。自治区钦江农场和地区海水养殖场在其境内。乡内黄坡★村,1986年被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定为全国365个农村固定观察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