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石”的“石”,是五种重量单位的名称之一,每石重一百二十斤。后人以一斛为一石。
作品原文
钧石之石,五权①之名,石重百二十斤。后人以一斛②为一石,自汉已如此,“饮酒一石不乱”是也。挽蹶gōng弩③,古人以钧石率④之;今人乃以粳米⑤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⑥,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⑦之弓,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以至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杖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作品注释
①五权:指五种重量单位,即铢、两、斤、钧、石。汉代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作为重量单位的“石”,古代即读作shí,后世多读作dàn。
②斛(hú):古代量器名,也用作容量单位。作为容量单位,一般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五斗为一斛。
③挽蹶gōng弩(nǔ):犹言“挽弓蹶弩”,即拉弓和踏弩。挽,拉。蹶,踏。弩,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发箭的强弓,其大者要用脚踏或腰开。
④率(lǜ):计算。
⑤粳(jīnɡ)米:粳稻米。
风尘车 ⑥魏之武卒:指战国时魏国经过特别训练的勇武的士兵。《荀子·议兵》篇谓“魏氏之武卒”能够“操十二石之弩”。
⑦颜高:春秋时鲁国武士。《左传》定公六年载“颜高之弓六钧”。
作品译文
“钧石”的“石”,是五种重量单位的名称之一,每石重一百二十斤。后人以一斛为一石,自汉代以来已经如此,如说“饮酒一石不乱”,就是以一斛当一石。拉弓踏弩的力量之大小,古人都用作为重量单位的钧、石来计算;今人却以粳稻米一斛的重量为一石,而每石以九十二斤半为标准,则相当于汉秤的三百四十一斤。现代的武士踏弩,有能达到九石力量的,换算所用之力,乃相当于古代的二十五石,与先秦魏国的武士相比,则一人之力抵得上二人还有余;弓有能拉到三石力量的,乃相当于古代的三十四钧,与鲁国武士颜高的六钧之弓相比,则一人之力抵得上五人还有余。这些都是近年来的军事训练所取得的成效,以至于击刺、驰射等都掌握了中原和四裔之民所能有的技术,兵器铠甲的制造也都极尽古今工巧之能事。现时武备的程度,前世没有哪一代可以相比。
出处简介
《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作者简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公元1063年(仁宗嘉祐八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公元1072年(熙宁五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1082年(元丰五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作者成就
《钧石之石》选自《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
沈括
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
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
梦溪笔谈》。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
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
工程师、出色的
外交家。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
天文,所提倡的新
历法,与现代的阳历相似。在
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
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
地磁偏角的存在,比
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
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
数学方面,他创立「
隙积术」(二阶等差
级数的求和法)、「
会圆术」(已知
圆的
直径和
弓形的高,求弓形的
弦和弧长的方法)。在
地质学方面,他对
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
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药方,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毕升发明
活字印刷术、
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