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虾
钩虾亚目动物
钩虾是端足目钩虾科钩虾属甲壳动物。钩虾体长约5-30毫米,头部仅与第1胸节愈合,头部和复眼一般较小,无柄,有些种无眼;胸部有7对步足,前两对通常较大,腹肢6对,前3对用于游泳,后3对用于在硬物上行动;腮足内肢一般分节。钩虾身体侧扁,形似虾类,一般弯曲钩状,故名。
生活习性
钩虾多数营底栖生活,主要生活在海底基质的表面或内部,其中穴居于泥沙中的种类特别多。它们的步足有些肢节变宽,用来挖掘泥沙,底节板也非常发达,用来保护柔软的鳃以及抱卵囊中的卵和胚胎。
钩虾既能爬行,又能游泳。爬行者主要利用步足,尾肢也协助推动,爬行时多数种类背面朝上。钩虾类可借助腹部的伸曲,以及尾肢的强力推抵而做跳跃运动。
钩虾在遇到敌害时有躲避行为,如快速潜入栖管或泥沙中,或迅速跳跃逃离。保护色也适用于避敌。
钩虾营自由生活。底栖性种类的食物主要为动植物碎片、藻类和动物尸体等浮游性种类的食物营猎食生活,主要捕捉浮游藻类和小型浮游动物,如挠足类、小型端足类、小型甲壳动物以及小型螺类等也有少数底栖性种类营猎食生活,常具发达的复眼,有利于发现捕食的对象。
分布范围
钩虾类海产种分布于热带、温带及南北极带海域,生活于潮间带潮下带和深海。养殖方法
环境条件
钩虾的养殖池池底以泥沙底质为最好,水深应在1m以上,冬季水位应在1.5m以上,盐度要求在30-35,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水源水质应符合相关的规定,其中溶解氧应在4mg/L以上,pH值7.8-8.8。
放苗前准备
在进水前15-20d,用生石灰兑水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主要是杀灭池中的野生杂鱼。
可安排在8-9月,经进水滤网向池塘内注水,注意冬季水温较低时,应适当提高水位。
水草的投放可安排在放苗前20-30d,也可与苗种同时投放。投放时应选择无风的傍晚或夜间,可选择在池内草较多的地方或者全池投放,投放地点应选择在上风向处。
对水草施肥应采用无机复合肥料生物有机肥相结合的方式。
苗种投放
钩虾的苗种投放应选择晴天无风的傍晚或夜间,以春秋季为宜,水温稳定在10℃以上,投放地点应选择在上风向处。同时,注意放养池塘盐度和原池水盐度相差不超过3,水温不超过3℃,放苗密度控制在每亩2kg左右。
日常管理
养殖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池塘中底质和水质的变化情况。砂泥质底的底泥以浅黄色并无臭味为佳,当底泥发黑并伴有恶臭味时,可以考虑使用光合细菌以及复合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对池塘底质进行改良。
应主要注意观察水色,养殖池水色以淡黄绿色为佳。当水成为黑褐色、酱油色或者土黄色,透明度小于20cm时,应该立即采集措施。
水草重量(湿重)与钩虾重量(湿重)之比,宜控制在70:1左右,当比值低于35:1时,应适时补充水草。主要补充的种类为硬毛藻或浒苔类的水草,补充时应使养殖池塘内水草重量与钩虾重量之比保持在50:1至90:1。
收获
钩虾的收获季节为2-5月,收获时间多选择在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收获网具选用60目的滤网或手推网,收获规格主要为体长0.3mm以上的个体,收获后去除多余水分和杂质后即可运输。
常见种类
中华原钩虾Eogammarus Eogammarus sinensisRen, 1992
体躯强壮,光滑,头侧叶平截,眼较小,黑色,圆形。第1腹节下缘前部具长刚毛,第2、3腹节后腹角尖突,下缘具3-5个较大刺,第1-3腹节背后角具几个短毛。第4-6腹节背部各具两组短刺,第4节为3-5对,第5、6节为3-4对。尾节裂刻达叶长的2/3,叶末端钝圆,每侧有2刺,叶背面具1刺。
主要价值
1、作为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
钩虾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沉积物环境质量研究的主要受试生物,由于部分种类对污染沉积物非常敏感,已成为各国开展沉积物生态毒理学检测的优选受试生物之一。
2、作为重要的饵料生物
钩虾在海洋食物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钩虾是甲壳动物中最大的类群之一,它们个体小,种类多,繁殖快,分布广泛,在不同的水深,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水质条件下都有分布。
新物种
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期间,在额尔齐斯河流域,科考队员发现了特有钩虾新物种,通过与全球3180个钩虾遗传和分布数据对比分析,证明天山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冷水性生物的起源地之一。
参考资料
中华原钩虾.中国在线动物志.
钩虾亚目.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0 21:54
目录
概述
生活习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