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唐
明初大臣
钱唐(1314—1394)字惟明,号白石山人,象山丹城(今浙江宁波)人。不仕元朝,隐遁山中且耕且读,史称“博学敦行”、“强直”。明洪武元年(1368),举明经,对策称旨,特授刑部尚书。二年,诏孔庙春秋祭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唐伏阙上书,言“孔子百世宗师,礼不可废”。三年,太祖议罢孟子享祀,且令如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处。钱唐抗疏入谏。朱元璋感其诚,乃复孟子配享。二十七年卒。著有《疏稿》及《白石山人集》。《明史》有传。
人物简介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钱唐,字惟明,象山(今属浙江)人。博学敦行。洪武元年,举明经。对策称旨,特授刑部尚书。二年诏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唐伏阙上疏言:“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报本之礼不可废。”侍郎程徐亦疏言:“古今祀典,独社稷、三皇与孔子通祀。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则无以生,非孔子之道则无以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圣人也。然发挥三纲五常之道,载之于经,仪范百王,师表万世,使世愈降而人极不坠者,孔子力也。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之人,读其书,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举其祀,非所以维人心、扶世教也。”皆不听。久之,乃用其言。帝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时廷臣无不为唐危。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然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
唐为人强直。尝诏讲《虞书》,唐陛立而讲。或纠唐草野不知君臣礼,唐正色曰:“以古圣帝之道陈于陛下,不跪不为倨。”又尝谏宫中不宜揭武后图。忤旨,待罪午门外竟日。帝意解,赐之食,即命撤图。未几,谪寿州,卒。
人物评析
中国的读书人在封建时代是“学得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要找几位硬骨头者真是寥若晨星,且多数饱受磨难,或竞杀身殒命。六百多年前的象山县丹城人钱唐(1314~1394)是一位铁胆、硬骨头人物,而且他的晚景尚可,原因何在,值得后人思索。
钱唐抗疏
蒙古贵族统治者,自始至终实行民族歧视和种族压迫政策,把全国各族人分成四等,第一等为蒙古人,第二等为色目人(中亚及东欧人),第三等为原金统治地区各族人,第四等为原南宋统治地区人(称南人),各路、府、州、县长官均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南人只能担任不甚重要的副职,另设一种叫“达鲁花赤”的官职,只能由蒙古人担任,一切官吏服从其指挥,在法律上蒙古人享有特权,杀人不偿命,四等人犯法,分属不同机关处理,量刑不平等。赋税征收,南人负担最重。统治集团奢侈成风,贿赂公行,对人民敲骨吸髓,内部又长期相互倾轧、争夺帝位,战争频起。公元1308年至年1333年25年内换了八位皇帝,天灾人祸,把人民推向死亡边缘。在熟读孔孟的钱唐眼里,终元一朝简直是昏天黑地的地狱世界,长期隐居在象山丹城白石山中,“且耕且读”。只到了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才觉得自己该出山了,用自己毕生所学,以济天下,而出身布衣对民间疾苦有切身体验的朱元璋从前朝教训中,知道打天下靠勇猛武士,治天下还得靠清正的文人。洪武元年就下了一道态度诚恳的诏书,诏书是这样写的:“天下之治,天下贤士共理之,今贤士多隐居岩穴,岂有司失于敦劝欤,朝廷疏于礼贤欤,抑朕寡昧不足致贤,将在位者壅蔽不使上达欤?不然,贤士大夫幼学壮行岂甘没世而已哉!天下逋定,朕愿与儒讲明经治道,有能辅朕者,有司礼遣。“这份诏书迅速下达到全国各地。
相关诗词
钱唐的“博学敦行”早已名声远播,就这样,54岁的他被“有司”礼请到了南京,讲明经对策,论治平之道,得到朱元璋赏识,当了大司寇(刑部尚书),此前他的心情是颇为欢欣鼓舞的,从象山起程上宁波姑苏,眼前一片光明,胸中雄心勃勃,一路上写了很多诗,其中有一首《春雨应制》,既是写给皇帝看,也是表明他的抱负:
大明洪武元年春,春雷一声天地响。
龙飞在天雨如膏,大地山河增气象。
山人昔住东海山,山形如象山名丹。
丹山之南有白石,山人隐遁松林间。
一朝(指元朝)阴雾蔽白日,天昏地黑人惨颜。
人人惨颜心铁黑,山人铁胆仍铁肝。
山人名不挂人齿,山人不与人相似。
吴江江上吴山青,吴山有城高百雉。
好风吹步上京师,铁杖麻鞋见天子。
天颜悦怿天开明,谨身殿前承圣旨。
致君尧舜端有时,山人事业应如此。
人格魅力
在崇尚孔孟的封建社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有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达”就是作官,作官就是匡君,匡君的“匡”字,王字外面加一道规范,是既防止皇帝随心所欲乱来,又保护了皇上意思,聪明的汉字创造者用意明显,作臣子的,有根据孔孟“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教诲,随时匡正皇帝的言和行。尽管在实践中,大多数变成阿谀小人,但每个朝代总有些至死坚守这一理念的人,在他们的眼里,孔孟之教是“教无类”的,不管是谁,都得“由其教,行其道”。皇帝虽然有至高权利,也不能例外。作为臣子,也应是皇帝的老师,使他成为唐虞之世尧舜一样与民保持一致的人,虽然这也是一种乌托邦,但始终是当时正直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为了这个理想,“爵禄可辞,白刃可蹈”,乌纱帽,生命皆可不顾,当朱元璋以皇帝至高无上之权威否定孟子这一以民为本理想时,钱唐能振臂高呼“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独立人格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铸就钱唐自称“不与人相似”的“铁胆”。这难道不就是鲁迅先生所说“民族的脊梁”吗?《明史》还有一段很耐人寻味的戏剧化记载:“唐为人强直,尝诏讲《虞书》陛立而讲,或纠唐草野不知君臣礼,唐正色曰:‘以圣帝之道陈于陛下,不跪不为倨!’”史书的白纸黑色,把卑微的马屁精和高尚的知识分子形象抖落得何其淋漓尽致。
晚年诤谏
钱唐在晚年仍保持了一贯正直敢言的风骨,去世前一年因反对朱元璋在皇宫里挂武后图像,再一次激怒了朱皇帝,被拉到门外等候处斩,《明史》说:“待罪午门外竟日。帝意解,赐之食,即命撤图。未几,谪寿州,卒。”从史书所记看,朱元璋对待正直的儒生还真有雅量,最后没有杀他,把他贬谪到寿州当地方官去了。此时钱唐已活到80岁了,到寿州以后,没有多久便撒手人寰,终年81岁。在二十五史记载中留下厚重一笔。
社会评价
钱唐是一位视孔孟之学比生命还重要的知识分子,秉性与众不同,麻鞋布衣见天子金殿对策,并非作秀,他给朱元璋送去的第一个信息就是,山人此来非为做官发财,而协助你天下大治,27年京官生涯,清正廉直,身体力行。清方能正,廉则可直。在象山丹城并没有因做了官增加一亩田产,也无像样官家庄园,两袖清风到临终。丹城桃园路的钱司寇祠是他死后朝廷拨款建造的。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南明兵部尚书(大司马)张苍水康熙甲辰七月在象山南田花岙岛由叛徒出卖被执,过丹城时,特地到钱祠“衣冠再拜钱司寇”,发出“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浩叹。此事由乾隆19年进士,与纪昀钱大昕并称八彦的著名学者姜炳璋详细记载于《樽乡集》中。
参考资料
钱唐(1314—1394).象山县人民政府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4 16:36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