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镇
嘉兴市海宁市下辖镇
钱塘江镇位于海宁市治硖石镇西南21.8公里处,人民政府驻地石井自然镇。全镇地势平坦,河流成网,是海宁市蚕桑生产重镇之一。
历史沿革
钱塘江镇以地处钱塘江边得名。镇境解放前为城北乡、牧港乡和长安镇政区的一部分。1949年5月,建政为石井乡、荆山乡。1956年合建为石井乡。1958年7月建为钱塘江公社。1983年4月,改建为钱塘江乡。1986年11月,撤乡建为钱塘江镇。
1978年3月,钱塘江公社云龙大队代表出席全国科学大会,云龙大队被评为先进集体。1979年5月12日,联合国13个国家蚕桑考察团一行20人,抵云龙大队考察。1983年9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盐官观潮后,偕同胡乔木走访钱塘江公社社员家庭。1986年11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钱塘江乡改建为钱塘江镇。1994年7月16日,钱塘江敬老院院长张小毛,被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1月18日,中共钱塘江镇荆山村委员会和中共钱塘江镇云龙村委员会两个村级党委成立;10月30日,海宁市第一个村级妇联组织钱塘江荆山村妇女联合会成立。1998年10月,钱塘江镇初级中学获嘉兴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1998年,钱塘江镇初级中学通过嘉兴市级文明单位考核验收,成为海宁市第一所获此称号的农村初级中学。镇初中注重办学质量,升学率近几年来均列全市农村中学前茅,办学水平连续二年评估为海宁市一等学校。1998年,投资10余万元,在校园内种草坪、修假山、砌花坛、浇道路、添设备,营造花园式的环境,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在1985年被命名为海宁市文明单位基础上,1998年跨入嘉兴市文明单位行列。
经济状况
1998年9月16日,钱塘江镇小商品市场正式招商营业,总投资22万余元、历时3个月建成的小商品市场位于石井街道中心地段,占地600平方米,设摊位42个,已招租25个。小商品市场的启用,使原来在街道两边的摊位都搬进了市场,乱搭建、乱占道、乱摆设的三乱现象得以有效整治,镇容镇貌有了改善,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打下了基础,也为钱塘江镇发展商贸流通业,繁荣农村市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
1998年4月,镇人民政府制定建造骨灰寄存堂(安息园)方案后,在荆山村南洋2组征地3.2亩,为安息园建址,投资20余万元、建筑面积290平方米。8月正式动工。第一期格位可容纳骨灰盒1890只。为钱塘江镇进行第二次殡葬改革,彻底解决乱葬乱埋,保护有限耕地奠定了基础。
为加快经济发展,根据总体规划,钱塘江镇把接轨全市交通主动脉——01省道嘉兴东西大道海宁段的道路建设作为政府实事来抓。制订了三年规划,投入570余万元,建造一条长1650米、路基宽40米、沥青路面宽32米的道路。1998年6月开始桥梁工程建设。至年底,半幅9米宽的石井大桥桥梁主体工程第一期工程完工,净跨度30米,载重标准大于统一20级标准,投资45万余元。
钱塘江镇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有文艺演出、书画协会、文学协会、农民铜管乐队4支队伍,计100余人。1998年4月26日,在全市农民铜管乐队大奖赛上,镇铜管乐队夺得金奖;6月28日,镇文艺演出队参加市农村文艺调演,节目《公仆赞》获二等奖;镇级文艺刊物《江花》获省群众文化报刊二等奖。
经济特色
钱塘江镇素以种桑养蚕而闻名,有着丰富的栽桑养蚕经验,早在1978年,云龙村的代表就出席过全国科技大会,受到国务院嘉奖。曾先后有53个国家和组织前来考察,省内外来参观的有16万多人次,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90年代,蚕桑生产仍然是全镇农民农业收入的重要来源,蚕桑产业进一步发展,至1998年,该镇已发展成为桑园面积1万多亩、全年蚕茧总产1500余吨的蚕桑重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15 13:2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