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永健
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钱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1952年2月1日—2016年8月24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美籍华裔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药理学教授以及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授。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52年2月1日,钱永健出生于美国纽约,祖籍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钱永健从小喜欢画画和美丽的颜色,8岁那年父母送给他一盒化学工具箱,他开始和哥哥做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
1968年,16岁时以“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为题发表论文,获得素有“少年诺贝尔奖”之称的“西屋科学天才奖”(The 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第一名;同年获得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进入哈佛大学。
1972年,20岁时从哈佛大学毕业,获得化学和物理学士学位。同年获得奖学金,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其指派的导师是理查德·阿德里安(Richard Adrian)。
职业经历
1977年,从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毕业,之后从事生理学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0年,钱永健发明了检测钙离子浓度的染料分子,1981年改进了将染料引入细胞的方法。
1981年,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担任生理解剖系助理教授。
1981年—1982年,担任剑桥大学生物化学系访问研究员(Visiting Researcher)。
1989年,进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作,担任药理学教授以及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授。
1995年,当选为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
199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08年,与美国生物学家马丁·沙尔菲(Martin Chalfie)和日本有机化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16年8月24日,在美国俄勒冈州的一条自行车道上去世,享年64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94年,钱永健开始了对GFP(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种在美国西北海岸所盛产的水母中所发现的一种蛋白质)改造进行研究;后来通过基因突变的方法,让这类原本发出柔弱绿光的蛋白发光变得更明亮、更持续。凭借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此后,钱永健实验室制出了多种蛋白,有的荧光强,有的呈现黄、蓝、红色,有的可激活、可变色,世界上使用的荧光蛋白大多是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他的研究使荧光蛋白真正成为了生物科学实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永健在英国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发明出一种可追踪细胞内钙水平的有机染料,与钙质结合时会戏剧性地改变荧光,染料无需注射即可穿透细胞壁。他对荧光蛋白应用于神经生物学和癌症研究兴趣浓厚。为了能更好地看清并治疗癌症,他与同事设计了一种能携带成像分子或化疗药物靶向癌细胞的U形缩氨酸。还创造了一种让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电信号发出亮光的荧光染料,有助于解密脑细胞的功能与相互作用。
主要作品
综述
根据2022年4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钱永健实验室网站显示,钱永健先后在《Science》《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Nature Methods》等发表论文210多篇。
论文
荣誉奖项
社会生活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钱永健儿时患有哮喘,不得不尽量避免室外运动。他经常花上数小时在地下实验室中做化学实验。实验产生的鲜艳色彩让他着迷。
家庭成员
钱永健的父亲钱学榘钱学森的堂弟,早年带着庚子赔款支付的奖学金到美国念书。1944年,钱学榘将妻子李懿颖与长子钱永佑(神经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接到美国定居,后生下了二子钱永乐和三子钱永健。事实上,直到钱学森过世,钱永健与钱学森都没见过面。
婚姻生活
1976年,钱永健在朋友的圣诞晚会上认识了温迪·格劳伯(Wendy Globe),后来两人结婚。
人物语录
在媒体面前公开表示:我是一个美国人,我从小生长在美国,接受美国的教育。血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身份,自由的环境才是培养一个科学家的要件。
人物评价
钱永健在基因和疾病侦测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新闻网评)
罗杰(钱永健)是一个非凡的人:善良,慷慨,亲切,他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科学家,不断推动他的工作极限,并拓展科学的可能性。他是一个我们无法取代的罕见天才。(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校长Pradeep Khosla评)
他(钱永健)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脑,不仅因为他能够深入思考如何填补已知科学领域的空白,更因为他知道如何发现新问题。(钱永健长期的合作者马克·爱利斯门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5 17:5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