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瑗
钱锺书和杨绛的女儿
钱瑗(1937年5月19日—1997年3月4日),女,原名钱健汝,号丽英,小名圆圆,出生于英国牛津,钱锺书和杨绛的女儿,生前是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7年5月19日,钱瑗出生于英国牛津。第一百天时钱瑗随家人到法国,住巴黎近郊。1947年,钱瑗患指骨节结核,休养十个月后病愈。1949年,迁居蒲石路蒲园。1951年,钱瑗考入寄宿学校女十二中(旧称贝满)高中一年级。钱瑗上高中二年级时曾因病休学一年。
1955年,钱瑗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学习。大炼钢运动之前,钱瑗在北京师范大学美工组负责宣传工作。大炼钢时期,钱瑗随北京师范大学同学下放至工厂锻炼,师从一位八级技工。鉴于她擅长绘画,师傅让她负责设计图绘制,钱瑗迅速成长,能精确绘图并制作模型浇铸铁水。离厂时,师傅赠送她一枚大型毛主席像章作为纪念。1959年,钱瑗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本科毕业。
职业经历
1959年,钱瑗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助教。1963年至1965年间,钱瑗两次下乡到农村接受锻炼。从山西武乡城关公社回校后,她被北京师范大学和武乡城关公社两个组织联合推荐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的钱瑗,继续尽心投身于工作中。
1966年,钱瑗改教英语。1976年8月31日,她到大兴劳动。1978年,钱瑗参与公费留英全国性考试并被录取。同年9月12日,她前往英国开斯脱大学进修英语。1980年8月12日,钱瑗回到中国。1986年,钱瑗晋升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1990年,钱瑗赴英国纽卡索大访学,攻研文体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等。同年3月31日,钱瑗在新堡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同年9月底,钱瑗回到中国。1993年,钱瑗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
晚年经历
1995年底,钱瑗腰痛发病。1996年1月,她住进温泉胸科医院。同年10月,钱瑗已经非常衰弱,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5篇。同年11月3日,钱瑗被温泉胸科医院报病危。钱瑗在病危时期,还在为国家教委编著的《外语专业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写研讨提纲,为《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写稿子。
1997年3月4日,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终年59岁。
主要成就
钱瑗教的文体学是一门繁重而枯燥的课,但她善用例句来解释择问题,而选择的例句精彩,就把文体学教得生动有趣了。钱瑗在大学任教时开创了“实用外语文体学”,成功推进中英合作项目。
钱瑗培养了一大批外文人才,代表性学生有张君。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论文
社会生活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感情经历
1968年初,钱瑗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王德一举行了婚礼。钱瑗和王德一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同学,上学时,两人同在学校美工队负责宣传工作。毕业后,两人又同时留校做了老师,宣传活动所需的海报、黑板报等绘画任务都是他们一起参与的。两人结婚后,搬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单身教师宿舍居住,婚后美满幸福。王德一与钱锺书、杨绛夫妇的关系也非常亲密,钱瑗和王德一周末经常陪两位老人一起吃饭,杨绛还亲自帮王德一理发,钱瑗父母对女儿的婚姻很满意。1970年5月,王德一被诬“炮打林副统帅”,隔离审查、反复批斗后,不堪受辱,悬梁自杀。
“文化大革命”期间,钱瑗帮助了一位被“红卫兵”勒令扫街的老太太唐云,钱瑗的热心和善良让她感动,唐云把儿子杨伟成介绍给钱瑗,希望能组成新的家庭。经父母的嘱托,钱瑗决心再婚。1973年5月4日,钱瑗与杨伟成注册结婚。
荣誉奖项
钱瑗曾获评北京师范大学先进工作者。
人物评价
她(钱瑗)治学严谨,深受学生爱戴。她是个很随和的人,不像个“后妈”。(钱瑗的继子杨宏建 评)
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钱瑗的父亲钱锺书 评)
有的人你跟他打了一辈子交道,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回事,有的人你见他一面,就把他看出个八九不离十,钱瑗属于后一种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坦 评)
钱瑗,是一位孝顺的女儿 ,是一位珍贵的朋友,更是一个伟大的教师。她的伟大,因认认真真工作而得,因清清白白做人而生,因平平淡淡生活而愈发光亮。(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 评)
她(钱瑗)不止有读书天赋,更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环球人物》杂志 评)
相关作品
人物纪念
1998年5月,钱瑗的存款6万元作为钱瑗基金,捐到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
钱瑗的学生张君,曾向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捐赠百万元,设立钱瑗教育基金,奖励并培养优秀教师。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5 08:3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