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鼓舞,流传于广东省汕尾市的传统舞蹈,广东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钱鼓舞随着福建漳浦一带大批移民传入海陆丰,在陆丰东海、城东、大安、桥冲、内湖、碣石等地最为流行,新铺村则是陆丰钱鼓舞保留和继承得较好的村落。至今已有560多年。钱鼓舞音乐属于福建南音系统。
简要介绍
钱鼓舞又称“踏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的民间歌舞。由二个角色或四个角色演唱,后人多编作群舞。演员为童伎,男女配对;身着彩衣,绿男红女。头戴哪叱帽,手持舞具钱鼓,载歌载舞。原始形态,多穿插有人物、情节。后来流传下来的故事,有《陈三磨镜》、《郭华卖胭脂》、《裴航遇云英》等。这些故事的本身或缘于《唐人传奇》,或源于《宋元话本》,形态古老。演出时,有帮腔,亦有伴奏。帮腔衬词用“啰哩嗹”,是一种古老的梵曲。伴奏乐曲有《柳青娘》、《双清》、《钱鼓尾(串)》等。《柳青娘》是一支古老的“牌子曲”。《钱鼓串》很独特,其音乐语言可谓仅见。舞蹈动作有二套,一套属《钱鼓》的舞蹈动作:如击鼓、摇鼓、打鼓、抖鼓、抛鼓、接鼓等;一套属串演故事的戏曲动作:如骑马、勒马、望楼、磨镜、照镜、穿针、引线、绣花等。两套动作,揉合一起,天衣无缝,是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向戏曲艺术过渡的绝妙范例。
历史渊源
钱鼓舞是明末清初随着居民的先祖从福建迁移陆丰定居时带来这个舞蹈并代代相传下来。其他有钱鼓舞的乡村也大致相同,有的传说是从东埔村那里通过各种渠道问接传过来的。西路钱鼓舞则以新埔和大安传开各地。东路钱鼓的动作刚强,演技接近南派武功型,伴奏的主奏乐器笛子较短较粗。发出的音量高吭宏厚、服装较接近戏曲的武侠式;西路钱鼓表演动作较柔美,主奏笛较长较细,音色柔美悠扬、服装较为文雅。为了纪念祖宗,有钱鼓舞的乡村,每年秋收后必陆续集中练习跳钱鼓舞,以赴春节到附近村镇作“闹春”表演。
内容形式
建国前的钱鼓舞一般由身着古代
武侠服装,头戴童帽(相当于正字戏“八仙贺寿”中蓝采和所戴之帽)的一对少男少女表演。表演者中一人手拿一个边上装有若干铜钱,摇之发响的六角形单面皮鼓,鼓面直径约六至七寸,并绘上彩色花鸟图案;另一人双手各拿两块约6寸长的竹板,作摇颤击打、表演舞蹈动作之用。演员在乐队奏完“柳青娘”和“双清”等钱鼓舞笛套音乐之后云步出场,先在围观的群众中绕一大圆圈,然后在圈中心的一个约1平方米的四方形内沿着边线作各种动作和区位变动表演。大圆圈与中间小四方表演区构成一个旧铜钱图案,这与“钱鼓舞”的名称是相呼应的。据传全舞共有108步的舞蹈表演组合动作(大部分是重复的),主要有勒马、穿针、织绣、插花、画眉、牵盆、相会、黑虎、碎拍、啄鼓、凤花摆尾、苏秦背剑、魁星踢斗、金鸡独立等动作,其中以最后的高抛接钱鼓为表演高潮来结束全舞的表演。
各村钱鼓舞传说各有传奇:新铺村艺人洪木潘、陈鑫等说钱鼓舞是表现货郎郭华常卖胭脂于刘宰相门口,与其女月英相爱,因门户不对,刘宰相不美其愿,月英与郭华被迫相约奔走他乡,舞蹈所表演的正是他们出走路上的情景。东埔村的钱鼓舞故事有神话色彩,是反映正月十五夜松园寺看花灯中,云英与沈郭和相爱的故事,舞蹈是反映一女子(即小姐云英)和一囡(即丫环春桃)去寻见沈郭和的情景。
艺术特色
钱鼓舞伴奏的管弦乐器主要有笛子、大管弦(龙舌兰根胫所做的胡琴是正字戏高腔曲的领奏乐器,也叫“提琴”);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钦仔、云锣、“刮仔”(即潮州的床头钹)、双音(或三音)、五劈(五块竹板所做,也可以“七劈”)等。
钱鼓舞音乐与福建的南音近似。曲调古朴幽雅.它有两个特点:
(2)钱鼓舞乐曲每乐句的结束前,常常拉长最后一音(或稍拉长),并通过圆滑的倚音装饰后,用迅速下滑来逗句,显出特别的民族韵味。
代表人物
洪木旺
洪木旺(1900—1971)男,陆丰市东海镇新铺村农民。洪木旺自幼爱好钱鼓舞艺术,童年就拜村中钱鼓舞名艺人张炎仙为师,多年的苦练,使他成为村中钱鼓名旦(该村俗称跳钱鼓舞者为“钱鼓旦”),并常随师到各地演出和传教。师徒曾应聘执教于陆丰的焦坑、乌坎、东管堂、高田等村。1920年张炎仙逝世后,洪木旺已通晓舞蹈艺术,且年富力强,又勤于钻研,成为新铺村传统钱鼓舞的掌门人。
洪木旺具有创新精神,把原来一男一女跳的钱鼓舞发展成两男两女表演,丰富了该舞蹈的表现力。
他不但是个钱鼓舞名旦和名师,还是个出色的乐队司鼓手和演出组织者o 1952年新铺村钱鼓队接广东省有关文化部门的通知。由他带领着解放后第一批徒弟(王木坤、陈名女、王赤、陈何、陈森)经陆丰县城到
汕头地区的选拔,赴广州演出后,被筛选为省代表队之一,出席中南在武汉的文艺汇演,获演出奖,并被选为赴京节目之一。只因当时农村尚是单干,队员们远离家乡太久,顾虑家庭田园丢荒,竟闹着要回家乡,失了上京良机。
但他在新铺村传授了五批学员其中学员洪木藩,后来成为该村的传艺人,并继续发展了钱鼓舞蹈。
洪木藩
洪木藩,男,生于1939年10月16日,陆丰县东海镇新铺村农民。十岁开始跟该村艺人洪木旺学习钱鼓舞,对钱鼓舞的各个环节掌握得比较好,动作准确,而富有表情.成为有名钱鼓旦。1958年前后。他与师兄弟姐妹张才平、陈惜云、王惜等人曾在陆丰县舞台上作了精彩表演,得到县的表彰。洪木旺逝世后,他是新铺村钱鼓舞的传艺老师,培养很多接班人,先后为华南歌舞团、汉口、湖南、北京、江西和一个少数民族歌舞团等文艺团体及汕头地区文工团等文艺工作者传授钱鼓舞蹈。
洪木藩不但几十年培训新铺村的钱鼓舞接班人,使该村的这一民间舞蹈得以完好地流传下来。更可贵的是:他在培养后代过程中,能注意耐心详细地把钱鼓舞所要表达的内容介绍给新学徒,并把动作归类为108蕊(可能是108个组合动作,其中很多是重复的),又把全舞108蕊划分为三个段落,即第一伴唱段、第二伴唱段和只伴奏不伴唱并以抛接钱鼓为全舞高潮的“钱鼓尾”段。这样,全舞分段,每段又分蕊,使学者易理解和记忆。同时,他对动作的示范和辅导,总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虽然他是个没有文化的农民,但具有不断创新的思想。例如,原钱鼓舞只在一个大圆中心的一个一米正方形的四条边线上沿着对角线两点做动作,随着解放后钱鼓舞被搬上戏院舞台演出,他创造性地在原有舞蹈中把一些动作向四个方角外伸,开阔了表演场面。初步解决了舞蹈较单调呆板的问题。同时继承了他的老师洪木旺把钱鼓舞原二人跳改为四人跳的遗志,进一步发展其表演效果。
陈鑫
陈鑫,男,1951年生,新铺村人。从小受该村钱鼓舞活动的熏陶,喜欢跟着学跳钱鼓舞,十五岁时拜该村艺人洪木藩为师,经过他的勤学苦练,全面地掌握钱鼓舞所有动作,特别是练就一手高抛接鼓的高难动作。七十年代初已成为该村有名的钱鼓演员,并逐步地能协助其老师洪木藩执导培训新钱鼓舞演员。近十多年来已成为新铺村钱鼓舞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编导者之一。
陈鑫不但能跳能导钱鼓舞,还能熟练地以笛子奏钱鼓曲,他的吹奏风格很有特色。被该村村民称为最佳笛子领奏乐手。
以上是西路钱鼓有名艺人,还有大安的瑞旦,也很出名。东路钱鼓的名艺人有碣北东埔的温座、李徒等。
传承现状
钱鼓舞曾一度濒于湮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才重新挖掘、整理和恢复,还逐渐由传统的双人舞发展为四人舞以至群舞。但由于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激烈冲击,目前钱鼓舞又再度面临生存危机,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和保护。